——價值投資箴言
關於價值投資的哲學有兩句似非而是的四字箴言。一句是,慢即是快,所謂欲速則不達,通過慢慢的等待獲得快快的回報。這是我在《時間在價值投資中的地位》中討論的。另一句是,少即是多,即投資的質量勝過投資的數量。這是本文要討論的。“少即是多”回答的是有關投資中的集中與分散的問題。
所謂的集中投資(focusinvesting),其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聚焦投資,或者是專注的投資,即把投資者有限的智力、精力和資本集中投資到少數低價優質資產上能帶來更多的回報。集中投資最權威的倡導者是費舍爾先生,他是保守主義投資哲學的重要奠定者,也是《保守的投資者夜夜安枕》的作者。他認為:“投資人被過分地灌輸了分散投資的重要性。然而,害怕一個籃子裏有太多的雞蛋,會使得他們買進太少自己比較了解的公司的股票,買進太多自己根本不了解的公司的股票。他們似乎從沒想過,買進一家公司的股票時,如果對那家公司沒有充分的了解,可能比分散投資做得不夠充分還要危險。”費舍爾的投資哲學是:少意味著多。而巴菲特等人的投資業績,為“少即是多”的集中投資理念提供了強有力的經驗驗證。
是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小心看護好,還是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裏以防止一損俱損?是集中,還是分散?我覺得對這問題的回答,不是在於如何集中,如何分散,而是在於對集中與分散的理解。對機構投資者,尤其是對基金的投資組合,有一定的行規要求,其投資組合必須對市場風險、行業風險、公司風險、甚至國家風險進行適度分散。對這樣的行業要求,這裏存而不論。此處關心的是沒有行規約束前提下的集中與分散投資。
有兩個現象常常被人忽略:第一個現象,以證券投資為例,大多數投資者一開始都是進行分散投資的,用很少的錢買很多的股票。即便是今天公認的證券投資大師,在他們起步的時候都是進行分散投資的。隻是其中的一部分人逐步由分散投資轉向集中投資。從這種意義上看,集中投資與分散投資之間常常是先後關係。第二個現象是任何職業的投資者在其機構投資行為之餘都有自己的小型投資,或股票,或房產,或收藏。因此,他們在私下都是散戶。如果對他們的私人投資在總體上進行整理歸類,在廣義上,他們都是分散投資者。沒有一個人會把自己的私財集中投資到一兩個對象上去。當一個人擁有一處以上的房產,在不同的證券市場擁有哪怕一隻股票,他的投資就已經分散了。即便以股票而言,如果一位投資者分別是在滬市深市A股B股、中小板創業板、港股美股各持有一隻股票,他就已經有五隻以上的股票了。
從這兩個現象中,我們可以發現,分散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傾向。隻要不去刻意集中,投資通常一定是分散的。分散投資是自然而然的,而集中投資需要習得。過於分散是既成事實,相對集中才是要追求的目標。
為什麼要集中投資?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是無知的,其能力圈都是有限的。集中投資的本質,不單純是指投資對象的數量,而是指專注。在被問及其成功的最關鍵要素為何時,巴菲特回答說,是“專注”,“我們隻專注於幾家最傑出的公司。我們是專注的投資者。”集中投資的原理是凸透鏡的原理,即把有限的陽光集中起來投射到焦點上以產生預期的溫度和效果。沒有聚焦,就達不到預期的溫度。所謂“專注”,就是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專心致誌。一個專注的人,往往能夠把自己的時間、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幹的事情上,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集中專注不僅適用於投資者,也適用於企業家甚至一切幹大事的人。最成功的企業家一定把他的精力、才華和資源聚焦投資到單一的事業,並取得重大成功:蓋茨之與微軟、喬布斯之與蘋果、戴爾之與戴爾電腦。
集中投資的特點是見好就留,通過不斷篩選留下少數幾個特別優異的資產。而分散投資往往與證券投資中的一個奇怪現象聯係在一起。這個現象叫做“見好就收”,或者說,見好就溜。在所買的一堆公司股票中,分散的投資者往往優先賣出那些已經見好的(比如說
30%的漲幅)。如果堅持這種理念,結果必然是,拋掉見好的,留下不好的,拔掉花留下草,直到所有的股票都不見好為止。一個分散投資者即便有幸買到了一隻10倍股,但是很可能隻買了100股,而且在漲了30%的時候就賣掉了。對待手中的證券,就像是打牌者對待自己手裏的牌。不會打牌的人,把好牌隨隨便便就墊出去或亂花了,留下一手差牌;會打牌的人就是設法把差牌墊出去,留下少數幾張好牌以便關鍵時用上。分散投資的特點往往是劣存優汰。而集中投資則優存劣汰。可見,集中投資的境界高於分散投資。
集中投資的理念與能力圈的概念有特別密切的關係。集中投資意味著把投資集中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內,隻投資自己理解的對象。投資者對自己的投資對象越了解,投資就越安全。安全的來源是對投資對象的理解,而不是投資的品種與數量。分散並不能補償對投資對象理解的不足。當你的理財顧問在告訴你要分散投資的時候,他也在保護他自己。因為他們自己也不知道,把錢投到哪裏才是最好的投資。所以,投資者應該用增加對投資對象的理解而不是增加手中的投資數量來保護自己。
集中投資與分散投資的各自擁護者,有一個前置的共識:即沒有人能夠預測未來,掌控未來。一次颶風,一次地震,一項新政策,一個技術進步,一次產品召回,就很可能會腰斬你手中資產的價格。分散投資者認為,由於不能預測未來,必須分散投資。集中投資者認為,由於不能預測未來,必須集中投資。但分散並不能除去風險,而隻是以一組風險來調換另一組風險。
集中投資與分散投資都有其很不可取的極端情形。集中投資的極端是孤注一擲。一說要集中投資,就不假思索,將全部資金僅僅投入到一個自己並不理解的投資對象,這是投機與賭博,而不是投資。分散投資的極端是撒胡椒麵,將有限的資金撒到無數的投資對象上,結果是廣種必然薄收,甚至顆粒無收。多多的分散反而導致少少的收益,這就是所謂“多即是少”。如果把有限的種子撒在少數幾塊精心選擇與耕耘的土地上,反而高產豐收。這就是“少即是多”。撒胡椒麵很容易,孤注一擲也很容易,不假思索,就能做到。如果分散投資不是去撒胡椒麵,不是幹廣種薄收的事情,如果集中投資不是去孤注一擲,這時集中與分散就不再是一個兩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