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隻靠我自己
說說內幕信息之害
我獨異於人!
——《道德經》第二十章
對“誰是世界上最可靠的人”這個問題,保守主義與激進主義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回答。激進主義的回答是:你來到這個世界上,要聽命於某個人、某集體、某組織。他給你內部信息,向你發布最新最高指示,你要認真聽命。他是你最可靠的人,他是信息的源泉、希望的源泉、信心的源泉。持這樣信念的人是集體主義者,他們緊密地團結在別人的周圍。“太陽最紅”那首紅歌裏對這種心態有準確的描述。保守主義的回答是:在人世間,你自己是你最可靠的人。一切事情,你可以參考別人意見,但是最終要聽你自己的。這種人緊密團結在自己的周圍,相信自己,依靠自己。這種人是保守主義經濟學家哈耶克所認同的那種真正的個人主義者。在投資者中也有這兩類人群的存在。一類投資者把自己當作最
可靠的人,還有一類投資者把別人當作最可靠的人。如何才能識別這兩類不同的投資者?對待內幕信息的不同態度就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尺度。所謂內幕信息,是指在證券交易活動中,涉及公司的經營、財務或者對該公司證券的市場價格有重大影響的尚未公開的信息。依靠自己的投資者遠離內幕信息,依靠他人的投資者追逐內幕信息。
內幕信息與內幕交易一直是證券投資中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長期以來,很多投資者都傾向於認為,市場上的價格是由內幕人士、陰謀家、機構(莊家)操縱的,所以也認為獲取內幕信息是成功投資的必由之路。試圖通過內幕信息來實現成功投資幾乎是每個投資者都經曆過的體驗。初入股市的人總會樂意四處打探內幕信息,期盼有位好心的內部人給自己一個能發財的內幕信息。即使是那些在今日看來是最偉大的價值投資者當初也都癡迷地追逐過內幕信息。格雷厄姆嚐試過靠內幕信息投資並失過手,巴菲特在早年也狂熱追逐過內幕信息。保守主義的價值投資圈有一個基本共識:遠離內幕信息。為什麼要遠離?通常的答案是:違規泄露內幕信息或通過掌握內幕信息來進行內幕交易具有法律風險。憑借內幕信息進行內幕交易也違背公平、公正的原則,損害他人的利益。相關人員因此要承擔一定的民事、刑事等法律責任。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最近,對衝基金蓋倫集團(GalleonGroup)的創辦人拉賈拉特南(RajRajaratnam)就因為內幕交易被陪審團定罪。巴菲特手下本來很有希望的接班人大衛·索科爾(DavidSokol)也因為涉嫌內幕交易被解雇,可能還要接受進一步的司法調查。所以,為了公正,為了規避法律風險,投資者應該遠離內幕信息。
還有一種看法是:內幕信息通常是假的,真的內幕信息是很難獲得的。按照假的內幕信息去操作,會導致投資的失敗。許多內幕信息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常常帶有很大的虛假成分,有些甚至一開始就是一些人刻意散布的、作為誘餌的謠言。為了避免投資的損失,必須遠離內幕信息。
上麵這兩個理由都是非常成立的。但是,在我看來,這兩條理由並沒有觸及內幕信息的真正危害。即便沒有法律風險,即便內幕信息是真的,也不應該把投資建立在依靠內幕信息上。從保守主義投資哲學的角度看,憑借內幕信息來投資,最大的危害在於,它會導致投資者迷失自我,放棄自我判斷,放棄自我研究,放棄自己的投資哲學,放棄對自己的信心,造成投資者對他人的依賴。實際上,長期依賴內幕信息的投資者根本就沒有機會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投資哲學。沒有自己的投資哲學,就不會有屬於自己的成功投資。那些總是去尋找、打探、追逐那些似乎能讓他一夜暴富的內幕信息的投資者,依靠別人,終將是失敗的投資者。
一個依附他人的人一定是沒有自信的人。不自信的人根本就不相信靠自己能投資成功。因此,不自信的投資者是很難在投資上獲得成功的。投資者如果自己有能力去發現、研究出投資機會,就沒有必要去打探內幕消息;如果靠打探追逐內幕信息,那就表明沒有能力依據自己的獨立判斷來進行投資。就算有可靠的穩定的信息來源,其結果必然導致頻繁操作,反反複複地進進出出。操作的頻率越高,出錯的概率越大。這是保守主義的價值投資者所不能認可的。相反,保守主義的價值投資者奉行“集中購買長期持有”的原則,以減少出錯的概率,堅守正確的投資決定。
內幕信息給人的刺激就像嗎啡一樣,會讓人產生毒癮般的依賴心理,長此以往人會滋生惰性,懶於分析,厭於研究,並失去抵抗誘惑的能力。這種類似賭博的心理和浮躁心態會讓人成為情緒的奴隸。依賴內幕消息的癮頭越大,理性所能發揮的作用就越小。這正是保守主義價值投資的大忌。依附內幕信息會造成道德與投資的分離。此外,背離了道德智慧的投資不可能持續成功。依賴內幕信息還必然把投資者造就成跟風的集體主義者、取巧的機會主義者。從長時段看,集體主義者失去自我,機會主義者則永遠沒有機會。否則,在資本市場上,最成功的人應該是依靠他人提供內幕消息的機會主義者。
在資本市場上,每個投資者都麵臨這樣的抉擇:是自己做蠢事讓別人受益,還是從別人的蠢行中受益?保守主義的價值投資者當然選擇後者。隻有拒絕成為取巧的機會主義者,有能力抗拒內幕信息的誘惑,不依賴他人,自信地依靠自己的人,才有可能成為保守主義的價值投資者。
因此,保守主義投資哲學的忠告是:堅持獨立思考、特立獨行,遠離內幕信息,遠離機會主義和集體主義。成功的投資者團結在自己的研究成果周圍,失敗的投資者團結在別人的內幕信息周圍。成敗的關鍵就在於:是靠自己,還是靠別人?
天賦指向天命
作為服務的金融與投資
是誰為大?是坐席的呢?是服事人的呢?不是坐席的大嗎?然而我在你們中間,如同服事人的。
——《聖經·新約》路加福音
最近,許多媒體報道了一件特別的事情。河南的馬老漢,為“保險”起見,13年前把辛辛苦苦積攢的8萬元埋到床下;如今打開一看,這一張張麵鈔,有的緊緊地粘連在一起,有的則已經發黴變軟,一碰就成了碎片、碎末,簡直成了豆腐渣。當年,他精打細算,省吃儉用,攢下這筆錢,以備將來給自己養老送終。此情此景,馬老漢已是欲哭無淚。說馬老漢不珍惜錢肯定不合事實,讓錢黴爛不是馬老漢的初衷。馬老漢肯定不是一個成功的投資者,因為他的錢大大貶值了。有人測算,即使這些錢完好無損,8萬元放在地下,10多年的時間購買力也貶值了3倍。那他是一個成功的儲蓄者嗎?說他不是,他畢竟攢了8萬元。說他是,這些錢又都黴爛了。問題究竟出在什麼地方呢?我以為,馬老漢誤解了金錢,不理解金錢的本質與特性。他把錢
看成是一種隻進不出的東西,以為越不出,得到的越多,剩下的越多。其實,金錢是一種媒介體,人們通過它交換各自的天賦,各自的產品與服務。投資就是拿錢去交換錢,把錢投出去而不是埋地下。正確的投資意味著投出的錢越多,收到的錢就更多。不把錢投出去,就不會帶回來更多的錢。
金錢有其自身的性格和脾氣,它總是被那些理解它、善待它的人所深深吸引。不善待它,想留也留不住,金錢會從手裏溜掉。所謂善待錢,不是把錢縫進被子裏,埋入地底下,不是小氣、吝嗇,不是隻往裏麵撈、不往外麵掏,而是把錢當交換媒介去使用,把錢投入到正確的交換關係中。在這樣的交換關係中,你投出得越多,得到的認可越多,換進來的就越多。具體地說,就是把錢用在提供能讓他人收益的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上。不把錢有效地用在為他人服務上,錢就會溜走。
金錢既是衡量價值的尺度,又是富含價值的結果。金錢是因果關係的產物,是交換和交換關係的產物。你交出別人認可的東西,才能換進你要的東西。你交出別人認可的服務,才能得到你要的傭金、分成。如果想要更大的結果,必須提供更大的原因。有了原因,必然有結果;具備了帶來金錢的原因,自然會有金錢回報作為結果。在金融業與投資中,服務是原因,財富是結果。金融、投資,作為服務,意味著服務是金融與投資的落腳所在。沒有服務,就沒有金融與投資。所以,服務是投資作為事業的成功的關鍵。
投資作為金融業務的核心,其性質正是上麵提到的服務。對職業投資者來說,投資就是服務客戶,代表客戶做出投資決定。對個體投資者而言,客戶就是自己。投資者與客戶之間是服務、交換、互惠關係。比如說,過去十年在中國開始盛行的共同基金,在美國叫互惠基金(mutualfund)。我覺得,互惠更能體現作為服務的投資。職業投資者的成功,取決於能幫助多少人投資成功;其獲得,取決於能幫助多少人獲得多少回報。如果越多的人渴望得到你的服務,你的財富之路就越寬。
金融行業有個特點,就是其產品裏麵包裹的多半是服務。基金經理人想要積累財富,就必須提供客戶想要的產品與服務,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必須給他人帶來足夠的東西。在這種意義上,基金經理人不過是接受基民們小費的侍應生。巴菲特的成功本質上是為伯克夏(BerkshireHathawayCooperation)?的股東們提供服務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