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即中國舊曆甲午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史稱中日甲午戰爭。日本明治維新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吞並朝鮮並西侵中國的野心日益膨脹。
7月25日,日軍在牙山口外豐島海麵不宣而戰,對中國船隊發動了海盜式的偷襲。清政府被迫於8月1日對日宣戰。
在此以前,清政府雖然已經建立了艦隊,修築了沿海防禦工事,但整個軍事政治機構已經腐朽。為籌建海軍而設立的海軍衙門成了支付修葺頤和園經費和官員們中飽私囊的機構。而掌握最高權力的慈禧,此時還正煞費苦心地籌備過60大壽。
9月17日,日本艦隊在黃海向北洋艦隊挑起一場海戰。這是整個甲午戰爭中最悲壯的一幕。當時雙方參戰的,有日艦吉野、鬆島等12艘,中艦有定遠、致遠等10艘。戰幕一拉開,北洋艦隊雖險情叢生,但廣大愛國將士莫不同仇敵愾,英勇奮戰。在戰鬥中,表現突出的有“定遠”“致遠”“經遠”三艦。
“定遠號”是敵艦攻擊的主要目標,戰鬥一開始,便中彈數發,船上桅杆被打斷,船橋被震塌。正在指揮的北洋海軍提督身受重傷,但拒絕入艙,堅持坐在甲板上督戰。
“致遠”艦在管帶鄧世昌的率領下,襲擊日艦“吉野”號,不幸被魚雷擊中。艦上的200餘位中國官兵,無一人跳水離艦,他們在高呼殺敵的喊聲中,隨自己的軍艦沉沒在黃海的怒濤中。
管帶林永生指揮受傷的“經遠”艦獨立作戰,不幸也中了魚雷。林永生大呼“為國殺敵,死而後已!”全艦官兵同仇敵愾,在艦身逐漸下沉的情況下,繼續向敵艦猛烈射擊。最後,全艦270人除16人獲救外,全部為國殉難。
戰鬥持續了五個小時,在北洋艦隊的嚴厲打擊下,敵艦大傷元氣。於是先行退出戰場。北洋艦隊也返回旅順。
11月中旬,旅順局勢危急。由於沒有援軍,旅順很快就失守了。日軍在占領大連、旅順之後,接著就發動了對威海衛軍港的襲擊。在日軍海陸兩路夾擊下,威海衛南、北炮台很快失守,日軍封鎖了威海東西港口,並從南、北炮台和停泊在港口外的軍艦上,一起發炮,轟擊港灣,使北洋艦隊陷入困境。丁汝昌懷恨自殺以身殉國。不久,牛莊、田莊台、營口相繼失陷。
中日甲午戰爭以侵略者的勝利而告終。1895年3月14日,清政府按侵略者的旨意,派李鴻章赴日本“議和”。4月17日,李鴻章按日本侵略者要求,代表清政府簽訂了割讓台灣給日本等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
消息傳開,全國各界群情激憤。台灣人民的憤怒,更是達到了極點。台灣軍民武裝保衛台灣,曆時四個多月,浴血奮戰,前後殲敵4000餘名,雖然台灣終於被占領,但台灣人民並未屈服,反日鬥爭此起彼伏,使侵略者手忙腳亂,寫下中國近代史上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