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欲樂。即對某一特定對象的愛情。
三、 愛欲。建立在性關係之上的情愛。
四、 渴愛。這是一種病症了,是因為過分執著以至成癡的愛情。
煩惱的產生正是因為這四個層次不斷的加深,至最後“渴愛”處,便痛苦最深。經上有首偈說:
從愛生憂患,從愛生怖畏;
離愛無憂患,何處有怖畏。
從愛中生出了苦惱,苦惱中又出恐懼,恐懼得久了便有悲哀,悲哀又慢慢轉化為瞋恨。所以照這樣往前追溯,愛與恨就如同手心和手背,是同一根源的兩根分枝。佛陀因而說:“愛可生愛,亦可生憎;憎能生憎,亦能生愛。”愛和恨的本質實在是一樣的,都出於強烈而不能自控的感情。
經典中不僅說愛恨同源,在解釋恨的時候,也把他和憤連在一起:說他們源於五種幛道的力量,這五種幛道是指:欺、怠、瞋、恨、怨。欺障信、怠障進、瞋障念、恨障定、怨障慧。也屬於十種小隨煩惱——憤、恨之意,對有情、非情產生憤怒之心。多番尋找思量,生出怨恨又無法舍棄。
佛經裏又說:“生為情有”,意思是人生在這個世界是因為有情。由此看來,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注定要有許多情緣的糾纏,正是因為這些糾纏,使得終生要在愛海中沉浮,要一世在愛河中沉醉。因此愛欲常常蒙蔽了我們的眼睛,我們對愛的渴求太過強烈,所以在遇到挫折時,愛不能順利發出,所以生出恨,渴愛越強烈,受到的阻攔越大,產生的仇恨也就越強烈。
因此,憤、恨、惱、嫉、害這些都是瞋形成的原因,貪瞋癡在佛教中被稱為“三毒”。人有貪,再生癡,最後就形成了瞋。瞋是人心最難突破的障礙,《大智度論》裏說:“瞋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
一個人對於情太癡迷,為情所困,就叫做“癡”。情困極深,先是癡迷,而後貪愛,最後隻落得瞋恨以終。貪瞋癡三毒俱現,人便不由自身。這都因情愛所起。
愛,產生善良也產生殘忍。愛欲與瞋恨的本質是相通的。然而盡管愛可能會轉化成恨,但不是一定會轉化成恨。一段不如意的愛情確實會令人感到意誌消沉,心中積鬱難平。但同時也會讓一些人胸懷更加廣大,更加懂得愛和寬容。
莎士比亞借勞倫斯修士口說:
啊!草、木、礦石,如果使用得當。
都含有很多偉大的力量:
世上沒有東西是如此卑微,
以至於對世界毫無貢獻,
同時物無全美,如果使用不善,
也會失去本性,惹出禍端;
誤用起來,善會變成為惡,
好好利用,有時惡亦有好結果。
這朵小花的嫩苞含有毒性,
也能用以治療某種疾病;
這花隻要一嗅,香氣貫穿全身;
口嚐一下便能麻痹一個人的心。
人與藥草原是一樣,
內中有善有惡,互爭短長,
惡的一麵如果占了上風,
死亡很快地要把那植物蛀空。
若是一個人被情愛所困的太深,那麼當情愛無法合意時,自己迷惑癡纏,如同陷入蛛網不能自拔。
其實再深刻的感情也不過就是心靈的感受,如同大海中的波浪,並非有自己的實體,隻是被緣分的風吹拂而波動,一旦風平自然浪靜。可惜的是,太多的人不能隨緣,反倒是緣起即住,有愛的時候深深沉迷其中,生恨的時候又沉淪在恨中。
不論是在愛中還是恨中,都很少有人會有檢驗的精神。不去反觀這種情緒的產生和變化,所以就難以改變與轉換,時間久了,“因愛生恨”成了最固定的模式。我們看到的、聽到的、學習到的,都是遵循這樣的模式。這種模式滲透進了我們的生活,於是我們在愛情失敗時,唯一能想到的就隻有恨。
全麵的看來,西方人因失戀產生的恨意要比東方人淡薄。很多的西方人在愛情逝去之後還能與對方成為朋友。那就是因為他們並沒有這種固定的反應模式。
那麼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在愛情逝去的時候去憎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