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之蓮》
禪看愛是從最細微處看到的,然而當禪師要將愛施予的時候,總是要散予整個世界。禪宗所說的“施愛”不是針對某一個人、某一件事,這種愛是放眼宇宙的愛,應當如同月光一般,溫柔清淡的將愛籠罩大地,使得萬物籠罩清新而純潔的光芒。不但要愛可愛的,即使不可愛的,也要以一顆愛心對待;不但要愛愛自己的,即使是傷害自己的,也要愛。
殘夢禪師曾有天夜晚在禪師室讀書,突然聽到牆壁上聲響,想來是個小賊。便對侍者說:“拿些錢給那鑿牆的朋友吧!”
侍者走到鄰室,高聲喊道:“喂!別把牆壁弄壞,給你些錢就是!”
小偷聞聽,嚇得轉身逃走了。
殘夢禪師便責備那侍者:“你怎麼能大聲吼叫呢?你聲音太大,一定是把他嚇著了。可憐他錢也沒拿到就逃走,天氣這麼冷,他可能都還沒有吃飯,你快追上去把錢給他。”
侍者無奈,隻好四處尋找不知逃到哪裏的小偷。
不懂禪的人說禪師都是心如鐵石,說他們特立獨行,不理會人間悲苦。但看看這些禪師的行為,慈悲之心推己及人,即使如賊這般不可愛的人也能用愛心關懷,這般胸懷,豈是常人所能及。真正悟禪性的人,一心之愛必不在自己身上,若到某事,為成就世人,隻道是是己身可獻,這便是宏大之愛了。
釋迦牟尼佛前身,尚為施畢王,慈悲仁厚,在世間廣行菩薩道以求作佛。帝釋和毗首羯磨為試探施畢王的慈悲心,就相約幻化,一成老鷹一做鴿子,演一回“獵食逃命記“。鴿子在前,慌張躲入國王臂彎,老鷹隨後疾飛猛追而來。國王向老鷹表明自己救護一切眾生的決心,老鷹便說:”您渡一切眾生,難道我不在一切眾生之內嗎?為何唯獨不悲憫我而要搶奪我的食物?”國王對他說:“我曾發願,若有眾生前來投奔歸附,必會保護。你需要什麼食物便盡管說,我也一定使你願望滿足。”老鷹聽罷,毫不客氣便索“新殺熱肉!”國王稍一思索,道:“這很難。我不殺生,要如何取得呢?想我的身軀,老病死後,轉瞬間腐敗臭爛,既然老鷹要這件東西,就布施給它吧!”於是國王喚人,自己用刀割下大腿肉給老鷹。不料老鷹又說:“我要你肉重量與鴿子相當,斤兩不要騙我!”國王命左右拿來天平,使鴿子停在一端、另一端盛放國王割下的身肉。奇怪的是,鴿子重量遽然增加,於是身肉變輕。待身肉幾乎割完,也是小鴿子更重。
施畢王決心舍盡全身,以求保全鴿子。於是奮力掙紮欲上天平。那鮮血淋漓、顫抖搖晃的身軀,老鷹看了也覺不忍,隻說:“大王,您何苦如此?鴿子還我便了。”國王卻一心堅持悲願,以手攀爬天平,不料才一力,肉盡筋斷,不由得摔跌在地,仍再度起身上秤。堅定無悔之心,使得大地震動、枯樹生花,天降香雨,眾天女歌讚此菩薩必當成佛。國王作誓願:‘我血流割肉,不嗔不惱,一心不悶以求佛道,身當即平複如故。”霎時,身體恢複完好如初。人天見之,皆大悲喜。
於是釋迦牟尼佛圓滿布施波羅蜜。
這並不僅僅是個神話,他表現的是菩薩大慈悲心的極致,世人不是要效仿菩薩的行為,而是要學習這種慈悲無我的大愛精神。真正的愛不是犧牲,更不是要占有,而應當是滿懷溫柔細潤的慈悲之心。若是準備去愛,就應當記住,真正的慈悲,是放下執著,放下對事物的定義。當學會放下是,便有了愛的資格。全然的愛,總是有一份自在心;既要無相還要無緣,自然法喜充滿。
俗語道:“大愛無言,愛善渡萬物而不鳴;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句話表達了世間兩種最高的精神理念:一種是對於感情的最高態度,一種是對於人生觀的最高態度。從文意上解,這兩句話的意思是這樣的:最偉大的愛沒有言語,愛是以心渡世間萬物,卻從不宣揚;最上乘的愛如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