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各個宗派,又以淨土宗與蓮花的關係更密切。東晉時,高僧道安讀了《彌勒下生經》後,向往彌勒淨土,於是在彌勒佛像前念佛立誓,發願來世往生彌勒居住的兜率天。道安的這種思想,又影響了他的高足弟子慧遠。慧遠繼承與發揚了師父的核心思想,更加熱心於西方極樂淨土的崇拜,唯一不同的是他所向往的彌勒淨土改為彌陀淨土了。
◎愛本如蓮
在塵世,還能開著蓮花,使我們能有清淨與溫柔的對待真值得感恩,“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一花一淨土,一土一如來。”願我們在觀蓮花的時候,也能反觀自己的蓮花,在我們一年覺悟、一年慈悲、一年清淨、一念柔軟、一念芬芳、一念恩澤等等菩提心轉動的時候,我們的蓮花就穿出貪瞋癡慢疑欲望的水麵,在光明的晨光中開啟了。
當我們像飽含甘露的蓮花時,我們就會聞到從我們身體呼出來的最深的芳香。
——《不著於水》
大乘佛法有兩部經——《妙法蓮花經》和《華嚴經》,林清玄先生非常喜歡,而且這兩部經都以“花”來命名。
“法華”原是指蓮花從汙泥中開啟,使人感覺柔軟、純淨而芳香。“妙法蓮華”最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的心裏開出花來。
“華嚴”中的華,原有五色花的意思,指的是有五色鮮花編成的既美麗又莊嚴的花環,林清玄先生認為這表示存在在我們身邊的每一朵花,每一朵花都代表了整個宇宙,所謂“一花一世界”就是如此。
禪的世界中,將蓮花放在一個至高的境界,也總喜歡將人心比作蓮花。在佛教問世後,佛教徒也以蓮花為佛教的主要象征。
佛經上載,蓮花有四德,分別是:香、淨、柔、可愛。它的香氣在花香中被尊為第一,並不是因為它最濃鬱,而是因為仔細聞嗅便可發現它最能與人心相通,林清玄先生曾形容那種香氣,說那是清晨時分,在山中竹林坐看蓮花開放,香氣隨花苞緩緩展開,在空氣中飄蕩不絕,那時便聞到一股超塵氣息,進而領悟到身外之身。
對於它的淨,周敦頤早就做過文章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是人們一早就知道的,而這也正是人們希望自己內心能夠達到的最高境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理想人格。
而它的柔,實實在在是從裏到外的,從花莖到花葉,再到花瓣,皆有非常柔軟的觸感,讓人不得不小心珍惜,如若不然,極容易就斷裂受損,這也和人的內心一樣,如果不知細心珍惜,那麼很容易受傷,這樣柔軟的內心,固然強過那些剛強而難以協調的心。
還有她的可愛,這世上其他花無論在美,我們也會找出它的缺點,蘭花,會覺得它實在俗豔;玫瑰,過於夢幻;百合,太過吵鬧……而隻有蓮花讓人無可挑剔,不論是一朵還是一群,展現出的都是寧靜、清雅、尊貴、和諧。對於花,人通常有許多遺憾,最大的遺憾就是香花不美,美花不香,然而蓮花香美具備,聞其香使人清明,觀其美使人謙卑。
連《本草綱目》也這樣說:“夫蓮生卑汙,而潔白自若;南柔而實堅,居下而有節。孔竅玲瓏,紗綸內隱,生於嫩弱,而發為莖葉花實;又複生芽,以續生生之脈。四時可食,令人心歡,可謂靈根矣!”
因為蓮花這樣的美,這樣的香,這樣的純淨而安寧,所以主張修持內心的禪宗將它看做修為的最高境界,也往往將它與人間最美好的感情相互聯係,那就是愛。
隻因為愛從心底升起,那是從內心升騰出的最純淨的感覺,猶如蓮花一樣安靜而柔軟,獨自散發出明朗清澈的香氣,真正的愛就是這樣,像山中小池塘裏一朵紅色的睡蓮,從汙濁的泥沼中昂然抽出,無視一切汙濁,自顧自的盛開了美麗和芳香,如果愛不是蓮花,那麼還有什麼如同蓮花一般呢?
細微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