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之際,有鑒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
禪宗至如今仍然在不斷地隨著時代變遷而改變和發展著。
關於禪宗的發展,林清玄先生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認為佛教是將“此岸世界”與“彼岸世界”分離的,現實世界很苦難,理想中的極樂世界則是無瑕的。因此,信仰佛教乃是對現實世界不滿,轉而寄希望於來生。這就在“今生”與“來世”間築起一道牆,從苦難的這一邊越過牆頭,能達到無憂無慮的世界。但是,多數人都寧可在現實世界生活,不一定渴望到極樂世界去,對於這些人,怎麼有界限呢?而禪宗主張極樂就在現實中,把生死、心佛、煩惱與菩提、現實與來世的界限打破,注重的是現實中身心的安放,主張今生今世與來生來世都是一樣的安放。正是因為禪者這種活潑直觀的體驗,及其追求身心澄明的願望,中國禪宗才能在曆史顯出勃勃的生機和氣貫山河的威勢。
禪到去處去
我們從曆史上禪宗的革新與變化,可以知道即使是禪這樣激揚踔厲、卓越不群的法門也是隨著時代在變化的,因於人心不同的需要,禪的修法展現了不同的麵目。這使我們知道,古代有古代的修行方法,今人要有今人的修行態度,不可泥古執著、僵化呆板,否則不但修行難以成就,反使修行走向閉門造車之路。
因為,現代人和古代人在生活方式、思想習慣、居住環境、社會結構都已經大有不同了,我們也就無法和古人用相同的方式修行。
——《現代人的禪》
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至今仍延綿不絕,在中國哲學思想及藝術思想上有著重要的影響。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因受嬉皮士運動影響,歐美人士向往東方文化,禪宗在歐美大受歡迎,遂將日本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禪宗在歐美大多被認為是日本的產物,至於中國禪宗反而湮沒不彰。其實日本禪宗正是由中國發展而去的。
1187年,日僧明庵榮西在天台山受法,遂將臨濟宗黃龍派禪法帶至日本;由於獲得鐮倉幕府支持,形成日本特有的佛教禪宗係統。以武士身分取代平安時代的貴族執政,幕府將軍崇尚以“忠君、節義、廉恥、勇武、堅忍”為核心的思想,結合儒學、佛教禪宗、神道教,形成日本武士階層的道德規範“武士道”。日本的茶道、插花、武術、傳統文學等,皆受到日本禪宗很大的影響。
1246年,中國僧人蘭溪道隆東渡日本,又傳去臨濟宗楊岐派禪法。
1223年日本道元禪師入宋,從學於天童山曹洞宗如淨禪師門下,傳回日本,1246年建立永平寺,提倡“隻管打坐”,為日本曹洞宗的開始。今人聖嚴法師,即為曹洞傳人。
日本禪宗現主要有曹洞宗、臨濟宗、黃檗宗(1654年福建臨濟宗黃蘗山萬福寺隱元隆琦應邀赴日所傳)。
20世紀初,鈴木大拙向西方傳播禪宗思想。但總的來說,鈴木大拙所傳播的禪宗思想更多是一種生活哲學,而非世界觀哲學,更適合大眾口味,因此也被一些禪宗人士認為是“皮毛禪”。
東南亞各國也受到了禪宗的影響。越南禪宗最早為滅喜禪派,為從三祖僧璨受禪法之天竺三藏毗尼多流支(Vinitaruci,又譯“滅喜”)所創。後又有中國無言通禪派(觀壁派)、雲門宗、曹洞宗禪派等傳至越南。
除了傳統的宗教、哲學研究之外,日本還有一批民間的文藝界人士宣揚他們理解的“禪”,例如地下音樂界的噪音禪等。
可以說,現在禪學在日本的發展更為廣大。
林清玄先生在日本逛書店的時候,驚訝的發現在書店中有大量的佛教書籍,講禪的書更是多到難以計算,並且大多既暢銷又長銷,鈴木大拙的書,雖經過了幾十年,還頻頻出現在年度暢銷書榜上。由此他觀察出,日本禪學在國際上如此出名,絕非偶然,日本佛學發展驚人,有六千萬以上的居民都自稱為佛教徒,就算不是佛教徒的人,也對禪學深感興趣,禪學早已深入日本的思想文化,成為了一種民族特質。
他進而又讀了很多日本的禪學著作,發現了一些不同於中國禪的、極特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