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寒山寺(1 / 1)

隨想那淡淡的哀愁。那紅楓簇擁、鍾聲縈繞的寒山寺,該是一個多麼美妙的地方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這是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二千多年來,寒山寺就因為這一首詩名揚天下。人們對詩中渲染的意境著迷了。那淡淡的哀愁,那紅楓簇擁、鍾聲縈繞的寒山寺,該是一個多麼美妙的地方?

我小時候背這首詩時,時常想象那發出悠揚清亮聲音的該是一口怎樣的古鍾?其實,寒山寺的鍾早已不是張繼詩中的古物了。據傳明代重建寺時,鍾亦重鑄。明代末年,傳說鍾被日本海盜盜去。清代發起修廟,俞曲園《新修寒山寺記》雲:堂之西尚有隙地,乃構重屋,是日鍾樓,鑄銅為熔,懸之其上,以存古跡。立有詩碑,刻康有為詩:鍾聲已渡海雲東,冷盡寒山古寺風。勿使豐於再饒舌,化人化不到空空。日本人竊去中國文物,但一口寒山寺的鍾,搬到別處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寒山寺建於六朝時代,元代曾毀於火,明洪武問重建,太平天一,、國時又毀,後來再重建,規模就不如前了。我去寒山寺時,老遠就《蘭亭》用的是圓筆,一圓到底;王羲之的《聖教》用的是方筆,一方到底。《蘭亭》與《聖教》,同為百代書法之楷模,所謂規矩方圓之至也。

離開蘭亭已是中午。我忽然想起《蘭亭集序》所言: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含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是啊!一場蘭亭之會產生了傳世書法名篇,其人生情趣真是該更加珍惜的。我們在這個浮鬧喧嘩的噪音世界裏,能否遇上一次像蘭亭之會這樣的風雅事呢?

道勁的字跡讓人叫絕。

然而徽派建築比起京都曆代多進式深宅大院就要單調得多。徽州古居一般都是單進或至多兩進,這是舊時代在房屋建造上也有森嚴等級製度的緣故。皇宮是最高級別的建築,是為九進。其他官宦府第則按其官爵品位依次遞減。所以,徽州富商巨賈盡管家財萬貫顯赫鄉裏,但仍屬布衣白丁,不能與哪怕是敗落的官家比肩。這讓我明白徽州這種小巧精細的建築格局,無疑是以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作背景的。

徽州地域除了建築成為中國古代建築中的一個派係外,還有牌坊也是非常著名的。在黃山風景區的東南有一個棠樾村,七八座雄偉的古牌坊,默然佇立於村前,其氣勢宏大造型凝重,令人歎為觀止,這是古代節婦烈女們為禮教含辛茹苦泣血啜淚的歲月展示,如今供遊人觀賞,不知道遊人的心是不是比牌坊沉重的石塊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