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馬牛不相及”這個俗語中,為何是“風馬牛”而不是“雨馬牛”或是“風豬羊”
成語“風馬牛不相及”常常用來比喻兩個事物之間彼此毫不相幹。可是,這和風、馬及牛有什麼關係呢?為何要將這三個毫無關聯的事物相提並論?
關於這個成語的來曆,有個有趣的小故事。《左傳·僖公四年》中記載:公元前656年,齊桓公會盟北方七國準備聯合進攻楚國。楚成王得到消息後,認為齊國出師無名,便一麵集合軍隊準備應戰,一麵派大夫屈完出使質問齊國。楚國使臣說:“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涉吾地,何故?”
這話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你們居住在大老遠的北方,我們楚國在遙遠的南方,相距很遠,即使是馬和牛與同類發生相誘而互相追逐的事,也跑不到對方的境內去,沒想到你們竟然進入我們楚國的領地,這是為什麼?
這裏的風,指的是獸類雌雄相誘。據明代文學家張岱所著的《夜航船》中記載:“馬喜逆風而奔,牛喜順風而奔,北風則牛南而馬北,南風則牛 北而馬南,故曰‘風馬牛不相及’也。”也就是說,馬喜歡逆風行走,而牛喜歡順風奔跑,一旦刮起了北風,馬就會逆著風向北行走,而牛則順風向南奔跑。如果刮起了南風,則相反。所以,對於上述故事中的“風”,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就是大風的風,衍伸意義為放逸、走失。意思是說,就算是刮起了大風,由於兩種動物的行為喜好不同,也不會跑到對方的境內去。因此,“風馬牛不相及”是說齊楚兩地相距甚遠,不管發生什麼情況,連馬、牛都不會走失到對方境內。後來,在屈完不卑不亢的態度與楚國強大的軍事力量麵前,齊國終於在權衡利弊之後退了兵。
從此,“風馬牛不相及”便成為後世使用得非常廣泛的一則成語,比如湯顯祖在《南柯記》第二十九曲中寫道:“太子,君處江北,妾處江南,風馬牛不相及也。”
後來,由此成語還延伸出了風馬牛、風馬不接、風馬、風牛等一係列詞彙,均用於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幹。
俗話說“殺雞給猴看”,這雞和猴子又有什麼關係呢?
“殺雞給猴看”是我們生活中經常會使用到的俗語,比喻通過懲罰一個人的辦法來恐嚇和警告他人。與此相類似的說法還有殺雞儆猴、殺雞嚇猴、殺雞駭猴、宰雞教猴,等等。可是,在這個俗語中,為何要使用“雞”和“猴”這兩種動物?殺雞又為何要給猴看?
據說,猴子是最怕見血的,因此馴猴的人首先當麵把雞殺給它看,叫它看看血的厲害,才可以逐步進行教化。也有說法認為雞是陽氣很重的動物,所以雞血對於猴子的震懾作用最好。這種種說法歸根到底恐怕還是因為猴子很有靈性,所以看到殺雞就能反省自己的行為。可是雞就很冤枉了,為了給猴子現身說法,它們還要白白地賠上性命。
殺雞駭猴之類的成語運用很廣,如清代李寶嘉的小說《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三回中說道:“俗語說的好,叫做殺雞駭猴,拿雞宰了,那猴兒自然害怕。”這種手段常常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當年薑太公滅了商紂,周朝立基之後,要羅致一批人才為國家效力。在齊國有一位賢人狂橘,很為地方上人士推崇。薑太公慕名,想請他出來做事,拜訪了三次,都吃閉門羹。一天,薑太公忽然把他殺了,周公但想救也來不及,便責問薑太公。薑太公說:“在天下大定之時,人人應為國家出力。隻有兩個立場,不是擁護就是反對,絕不容有猶豫或中立思想存在,以狂橘這種不合作態度,如果人人學他樣,那還有什麼可用之民。可納之餉呢?所以把他殺了,目的在於以儆效尤!”果然經此一殺,想抵抗周朝的人都不敢自命清高,隱居下去了。薑太公這招深得殺雞駭猴的精髓,成效斐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