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將購置貨物的行為稱為“買東西”,而為什麼不說是“買南北”呢?據說當年崇禎皇帝有一次在朝堂上問過大臣這個問題,但眾大臣一時難以答全。
“買東西”已經成為我們約定俗成的習慣用語,如果深究起來,還真有幾種比較有趣的說法。
一種說法是起源於唐朝長安城的貿易活動。唐長安城占地841平方公裏,其規模為現存西安城的九倍,總人口過百萬,堪稱中國古代第一帝都。當時,長安城有東市和西市兩個經濟活動中心,這兩個地方同時還是全國工商業貿易中心,也是中外各國進行經濟交流活動的重要場所,這裏商賈雲集,邸店林立,物品琳琅滿目,貿易極為繁榮。人們一般購買貨物不是到東市購買,就是到西市購買,到東市買貨物叫買“東”,到西市購貨物叫買“西”,久而久之“東西”便成了貨物的代名詞,而購買貨物的行為便也約定俗成地稱為“買東西”了。
當然,也有人認為“東西”起於漢朝。由於前漢建都在長安,稱為西漢;後漢定都在洛陽,稱為東漢。人們外出購物到東都洛陽,簡稱“買東”;到西都長安購物,簡稱“買西”,所以久而久之,“買東西”便成了集市的代名詞。
另一種說法則來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古代的術數用金、木、水、火、土,推算相互生克的道理和運勢,這“五行”又和東西南北中這“五方”相配,測出古今變革,人生命理、萬事衝撞及依附的關係。東方屬木,可以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樹木、蔬菜、莊稼,等等;西方屬金,可以代表一切金屬礦物,如金、銀、銅、鐵、錫,等等;南方屬火,火是一種化學現象;北方屬水,嚴格說來,水也是一種化學現象。然而,在古代,人們不可能把火、水當作物質;至於中方的土,由於遍地皆是,以至被古人忽視。因此,古人最為重視木(植物)和金(金屬礦物),認為這兩者可以代表一切有用的物質。於是人們就把代表“木”和“金”的兩個方向連在一起,逐漸地構成“東西”,用這個詞代表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品。
此外,還有一段民間傳說。說是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有一天在街頭遇上好友盛溫和,盛手提一竹籃子說自己急著去店鋪,回頭約朱到家長敘,朱望盛手中竹籃問:“賢弟手提竹籃何用?”盛答:“裝東西”,朱問:“不能裝南北嗎?”盛答:“不可,東方屬木,西方屬金,竹籃子裝得;南方屬火,北方屬水,竹籃子何裝?”後世據此說,買貨物稱買東西。
為什麼是“南轅北轍”而不是“東轅西轍”,為什麼是“不撞南牆不回頭”,而不是撞上東牆、西牆或北牆關於“南轅北轍”這個成語的寓言故事出自於《戰國策·魏策四》。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地圖中,楚國在魏國的南麵,當時有一個人要乘車去楚國,但是卻往北走。由於選擇了相反的方向又不聽別人的勸告,隻能離楚國越來越遠了,魏國的季梁以此事情為例,力勸魏王不要輕易攻打邯鄲,否則這樣的行為越多,就離建立真正的王業越遠。
因此,“南轅北轍”這則成語的“轅”是車杠;“轍”是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轅向南,轍向北,後世比喻為行動與目的相反,結果離目標越來越遠。
南牆在這裏是指的影壁牆。
由於我國地處北半球,傳統建築物的大門一般都是朝南開的。過去有地位、有勢力人家的大門外都有影壁牆,所以出了門就要向左或右行,如果不懂得變通,直著走肯定撞上影壁牆,也就是南牆。
後人用這種現象比喻某人的行為固執,為人做事不懂得變通,聽不進不同意見。與“一條道兒走到黑”,“不到黃河心不死”有相同的意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