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說勸即說服和勸導。對於我們是一個既十分熟悉又有點捉摸不透的課題。即使是每一次成功的說勸之後,我們仍然會遇到新的說服和勸導工作,它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
在人類社會的運行過程中,人們以各種方式來處理相互間存在的問題,在諸類方式中,說勸是較為普遍的、文明的且經常有效的方式。
人類社會,就某種意義而言,是合作與鬥爭的統一,而人們之間無論進行合作還是鬥爭,都離不開說勸,隻不過有時將說勸作為主要手段,有時將說勸作為輔助手段。
說勸對於人類社會的作用,大概不會有人否認,但對於說勸作用大小的看法,卻是眾說紛紜。有人則強調強製,有人更信奉“無為”。無論怎樣,說勸作為強製和“無為”之間的一種手段,其作用是不可代替的。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孫武就深諳此道,指出“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上策;主張“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將謀略及外交說勸放在重要地位上。事實上,很多曆史故事也說明了說勸的巨大作用。公元前630年,秦國與晉國合兵攻打鄭國。在秦晉兵臨城下、鄭國陷入危機之時,鄭文公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往秦軍駐地,說服秦國退兵。當時,秦軍駐紮城東,晉軍安營城西。燭之武趁夜下城牆,直奔秦軍營門前並放聲大哭。秦穆公知道後令部下捉來盤問:“你是何人?”“我是燭之武。”“為何大哭?”“哭我鄭國快要滅亡了。”“那你為何在我軍營門前哭?”,‘‘老臣哭鄭,也哭秦。因為鄭國滅亡已在所難免,並不可惜,可惜的是秦國呀!”燭之武接著為秦穆公分析說,秦晉合兵攻鄭,即使勝利了,對秦國也無利而有損。因為秦國在晉國西麵,與鄭相隔千裏,所以無法跳過晉來占領鄭國一寸土地。而鄭與晉相連,勝利後領土利益必全歸晉。你們兩國旗鼓相當,勢均力敵,可晉若是得到鄭國地盤,力量必超過你們,且晉國曆來言而無信。這些年他們大力擴軍備戰,兼並四方。今日拓地於東滅鄭,它日必會拓地於西攻秦。君不見晉假道伐虢的曆史教訓嗎?秦穆公聽罷如夢方醒,隨之倒戈背晉而結盟於鄭,除留下三員大將領兵兩千幫助鄭國守城外,主力部隊悄悄班師回朝了。晉軍知道後,十分氣憤,但自覺孤掌難鳴,也隻好撤兵了。
戰國時期齊國有位著名外交家晏子,關於他能言善辯的故事一直為世人所傳頌。有一次,齊國王因宮中死了一隻鳥而暴跳如雷,揚言要殺掉養鳥人為其愛鳥報仇。晏子知道此事後,認為國王此舉未免太過分了,決心保護養鳥人。他對國王說:國王,待明日我陪你一起審問罪犯,然後將其殺頭示眾。次日,晏子在國王麵前裝作憤怒的樣子質問養鳥人:你養死國王愛鳥,該殺,這是其一;你使國王生氣為鳥殺人,該殺,這是其二;你使國王重鳥不重人的壞名聲傳到列國,使國王蒙受恥辱,該殺,這是其三。國王聽至最後,終於醒悟,立即赦免了養鳥人。
鴻門宴是國人家喻戶曉的曆史故事。當時,劉邦和項羽分別沿河南、河北兩條路線攻打秦國。劉邦兵避實擊虛,首先奪取了關中,而項羽兵屢打硬仗,雖擊潰了秦軍主力,但延誤了奪取關中的機會。項羽氣憤之餘,決心將劉邦趕出關中。是時項羽兵四十萬,而劉邦兵僅十萬,眼看一場一邊倒的戰爭就要爆發。正巧,項羽季父項伯趁夜奔劉邦軍營,私約好友張良脫逃。劉邦乘機約見項伯並陳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於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劉邦當場決定第二天前往鴻門阪拜謝項王。次日,劉邦在張良、樊噲等人陪同下前來拜謝項羽,說:“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複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隙。”稱臣謝罪,掩蓋自身所圖;其言辭皆謊,但聽之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使項羽生憐憫之心,而輕易放走了劉邦。
說勸的巨大作用,不僅表現在曆史上,在當今社會亦是如此。經國際社會斡旋,柬埔寨各方力量達成和解;經國際社會調停,波黑穆塞雙方達成諒解;經多次艱苦談判,中美之間避免了因知識產權問題而可能引發的貿易戰,等等。
實際上,說勸的作用也不僅表現在軍事、政治、外交等領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表現亦很突出。有時因為一點小事,你可能就得采用說勸術。比如,在開職工大會時,因會場十分嘈雜,難以正常講話,而大發脾氣似乎又同會議氣氛不相協調。為此你不妨這樣開頭:“有個善於講演的人總結了一條經驗,要掌握會場情緒,隻要注意看兩個人,一個是最漂亮的聽眾,看著這個人,可以使你講話更有色彩;另一個是最不安寧的聽眾,鎮住他,使你講得更有信心。我想學習這個方法,今天來這裏一看,長得漂亮的有一百個,可是沒有發現不安寧的聽眾,這可叫我難辦了。”這樣風趣的引題,能迅速地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有時我們去求領導為自己辦事,對方常以工作繁忙作為拒絕理由,而對方一旦說忙,可就是因為你忙,所以才請你務必答應下來,因為那種閑得無事幹的人幫不了我的忙,找他們是白費時間,所以務必請你幫個忙。”這樣就迫使對方進入一種責無旁貸、難以逃脫的情景中,從而不得已答應下來。日常生活中有關說勸的例子不勝枚舉。可以說,社會生活中處處離不開說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