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林煒:一項專利賣出700萬專業其實沒有好壞之分,關鍵看你做得怎麼樣。一個25歲的女研究生竟在又髒又臭的皮革中闖出一個新天地,她的一項專利賣出700萬。
1997年11月,四川聯合大學皮革工程係95級碩士研究生林煒,在南京理工大學舉行的第五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其參賽作品利用紅礬母液和鉻酐下腳料生產蒙囿高吸收鉻鞣粉劑KMRC獲一等獎,並被重慶農藥化工集團公司以700萬元人民幣,獨家買斷了這項製革技術的使用權。林煒從而成為令媒體嘩然,國人矚目的新聞人物。
林煒於1972年出生在河南省潢川縣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在供銷社工作,母親是小學教師。
1991年,林煒考入成都科技大學(現在的四川聯合大學)皮革工程係。命運之手悄悄撥轉了她的航向,林煒考大學的時候填報的誌願是電信專業,不知怎麼陰差陽錯,卻被錄取進了皮革係。這個專業學出來不就是做皮鞋的嗎?我不幹。林煒心裏嘀咕著,非常懊惱地把自己的心思告訴了媽媽。媽媽開導她說,專業並不重要,一個人隻要有幹一行愛一行的思想,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可以出狀元。
後來林煒了解到,科大在這個專業設有輕工博士後流動站,擁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其學術地位在全國首屈一指,便很快安下心來投入了學習。特別是大三時開始接觸皮革專業實踐,所學的專業知識能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使她越發對這個專業感興趣起來。大學本科4年,她不僅成績優良,而且還先後擔任了班級團支部書記、係組織部部長、校學生會副主席兼女生部部長,多次被評為校三好學生、優秀幹部,並於1992年12月就入了黨,成為當時該校輕工學院發展的年級最低的一名學生黨員。
一次,在她後來的導師張銘讓教授的交談中,林煒得知當時炬星皮革廠用的最多的皮化材料KMC蒙囿鉻鞣劑和KRC高吸收鉻鞣劑都是張老師帶領的課題組研製成功的,但這兩種鞣劑都各有特點和缺陷,於是,一個大膽的念頭跳了出來,能否將兩種性能結合起來,研製出一種兩全其美的換代產品呢?她的想法立即得到了張老師的讚同,並在研究方法上得到了張老師很多指導。這年4月,林煒以專業統考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為碩士研究生,這使她有機會在張老師的指導下,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此後,她利用假期和業餘時間,邊查閱資料邊做實驗,尋求最佳的添加劑,以及研究鉻與添加劑的絡合及最佳絡合比問題。
要研究新型鞣劑,絕大部分工作要在試驗基地和工廠車間完成。為了不影響學業,這幾年,林煒利用寒暑假時間,參觀考察或實習了二十多個製革廠和化工廠,連續幾個假期都泡在工廠和工人吃住在一起。皮革廠一般都建在遠離城市的鄉村,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都相當差。
特別是製革車間,濕度大,地上到處是汙水。一到夏天,又潮又悶又熏人,那種滋味,簡直難受死人。可林煒不在乎,抓起那些血乎乎的生皮,心裏雖直翻騰,實驗卻依然進行。泡過的豬皮、牛皮都很重,實驗時要消耗較大的體力,男人都喊吃不消、不願幹,林煒一個弱女子,還照樣幹下去。不認識她的工人還以為她是廠裏新來的學工。林煒的吃苦實幹精神感動了許多人,他們嘖嘖稱讚:這個小女孩真能吃苦,不簡單。
1996年春節,爸爸媽媽想女兒,非常希望林煒回家過節,一家人能團聚,而課題正進入最後階段。她說服了父母,便一頭紮進浙江湖州市的一家皮革廠。讓林煒感到委屈的是,有時試驗準備就緒,那些工人卻撂挑子,林煒不得不求他們幫忙。好幾次,林煒偷偷抹眼淚,傷心至極,卻不能一走了之。有時,實在憋得慌,便抓起電話,向導師告苦。
曆經上千次艱苦的實驗,1996年3月,林煒的新型鉻鞣劑KMRC終於問世了。這項科研成果解決了困擾皮革業多年的治汙問題,而且較國內同類名牌產品,性能優越,甚至與德國拜耳公司的高吸收性鉻鞣劑相比也高出一籌。所以就在同年6月,被紅礬母液和鉻酐下腳料汙染物困惑多年的重慶農藥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聽說了林煒的成果,找到林煒馬上將其成果運用到生產之中,至1997年6月,該廠試銷了800噸,新增效益240萬元,降耗治汙增效,一舉多得。難怪在本次挑戰杯賽成果轉讓會上,當南京和濟南的兩家化工廠也相中林煒的成果,意欲高價洽購時,原本隻想出400萬元買斷此項成果的重慶農藥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一舉用700萬元的高價獨家買斷,可謂誌在必得。需要說明的是,700萬元並不是憑空想的,它是以廠方年產1萬噸,該產品新增效益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提取的。而據重慶農藥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楊世倫介紹:全國每年KMRC鉻粉劑的市場需求量至少4萬噸,每賣一噸起碼有2000元利潤,隨著環保要求的日益嚴格,KMRC鉻鞣粉劑市場需求量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