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一個陌生人並不會比熟人更危險。再說,即使有懷有惡意的陌生人存在,但在你所遇到的陌生人中又能占多大的比率?因此我們沒有必要一篙打翻一船人,將信任危機進一步加深,以至到了見到繩子就說是蛇的可笑田地。
然而,現實生活中,太多的人總用不信任的眼光審視所有的陌生人。“不要與陌生人說話”或者“不要和陌生人交心”成為人們一種普遍的共識。
曾聽貴州的朋友說,在雲貴高原的很多地方,當四五歲的小孩子哭鬧時,父母會用“老背背來了”來嚇唬他們,讓他們停止哭泣,這裏所謂的“老背背”指的便是陌生人。而對於五六歲到七八歲的孩子,父母為了不讓他們跑出去到處玩耍,於是就隨便指著遠處的一個陌生人,對他們說:“別去!挖心肝的來了。”似乎,陌生人無意中就成了危險的代言。
其實,別說雲貴高原有這種現象,我記得我還是很小的時候,有些父母都會嚇唬哭鬧小孩:“別哭了,還哭就叫不認識的叔叔把你賣了換錢!”通常小孩嚇得噤若寒蟬。
當你行走在清晨的上海街頭,如果你微笑著向一個不認識的人喊“早上好”,他一定是一臉驚詫。而如果你是一個三十多歲的男人,向一位二十多歲的女郎這樣表現,你就很有可能被回敬一句“神經病”。
陌生就意味著不了解,意味著不確定性與危險因素的存在。世界上大多數民族的文化中保留有對陌生人的戒懼規則,而且也有一係列針對陌生人的處事方式。而事實上呢,陌生人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可怕和危險,前麵已經做了解答。與其被動的提防,不如打開心,提升自己信任能力去接納他們。
看過一位著名的企業家教育自己孩子的文章。
企業家和自己年幼的孩子玩遊戲,告訴他:“來,跳下來,爸爸會接住你!”孩子依命行事,可他卻沒有伸出手來,結果可想而知。他對孩子如此解釋:“不要完全信任別人,哪怕是我!”然後,他又把孩子放在秋千上,再一次讓他放心跳下來,說:“我會接住你!”可受過一次教訓的兒子卻猶豫不決,最後在他的催促下跳了下來,這一次,他伸手接住兒子,忠告他:“懷疑固然重要,但比懷疑更重要的還是學會信任!”
“小心駛得萬年船,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些忠告都是有道理的。然而,被動地戒備,還不如主動去結識陌生人。因為主動去結識陌生人,釋放出來的是善意和信任。因為“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的警戒不見得能避開一切危險,而主動去結識,卻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朋友和機會。
要知道,因噎廢食隻能活活被餓死。世上的壞人總是少數,被騙的人要麼沒見過世麵,要麼就是貪圖便宜,蒼蠅不盯無縫的蛋,隻要自己心正,多總結經驗,是不必一竿子打翻所有陌生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