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寫作到底是怎麼回事?(1 / 2)

舉個例子,你看到有人扶起了一個摔倒的老太太,你最直觀的感覺是“即使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還是有好心人的”。0.01秒之內,你可能會想起你聽過的摔倒老人訛人和老人逼年輕人讓座的新聞,但也許你一直堅信“世上還是好人多”,眼前的事件也支持了你的思考:“嗯,果然還是有好人的!”

思考靠語言輔助,但反過來,思考又能轉化成語言。比如你會有“打女人的男人沒出息”這樣的想法,但同時,這種想法也被表述成了一句話。我們還是假設上麵的例子,今天,你在上班路上看到一個男人打女人,你當時停下來思考了0.01秒。到了單位,你想把這件事和你的態度講給同事聽,你會怎麼說呢?你會先說事件:“今天我在路上看到一個男人打女人,打得挺厲害的。”接著你會有幾句評論,“打女人算什麼本事,有本事你打比你厲害的啊!當街打人,太沒素質了。”你甚至會說大家的反應,“大家都看不過去了,有幾個人罵這個男的。”

以上的例子應該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見的,從看到一件事,到有思考,再到說出來,這就是思維跳轉。很多人說他不會說故事,不會描述一件事,不會評論,但是你看,遇到這麼具體的事,你完全不用人教,都能講得繪聲繪色。

從語言到文字是最後的一步跳轉,這個過程其實也非常簡單。還是以男人打女人為例,如果能把這件事原原本本寫下來,前麵講遇到了什麼,後麵講感受“打女人的男人真沒出息”,為了支撐觀點,再說說另外幾個愛打女人的男人的故事,證明窩裏橫是最沒出息的,這就是一篇文章,是典型的說理文章,甚至可能成為爆文。

我自己寫過一篇文章《快遞小哥被揍,這個公司選擇最老炮兒的方式解決糾紛,順帶收買了全國人民的心》,說的是我看到一個快遞小哥被打的視頻後的感受。這篇文章發表出來之後,迅速引爆朋友圈,在我個人的微信公眾號上,兩天時間達到了50多萬的閱讀量。我寫這篇文章的想法從哪裏來的呢?很明顯,最開始是看視頻引發的一個小念頭,我抓住了它,去找跟它有關的素材,有感而發,最終寫出了一篇還不錯的文章。

也許有人說,是不是隻有社會評論適用這種方法,其他文體不適用呢?其實,各種文體都是一樣的。你看到落葉,有了點傷春悲秋的感慨,把感慨記錄下來,就是一篇散文;今天你編了一個“如果我中了500萬……”的段子講給朋友聽,把這個段子記錄下來,就是一個小說;今天你訓了一個員工,說“有為才有位(努力工作才能被提升)”,你把它寫下來,就是一個講話稿。寫作來源於生活,來源於感受,來源於思考,這是寫作者都必須經曆的過程。

舉個例子,你看到有人扶起了一個摔倒的老太太,你最直觀的感覺是“即使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還是有好心人的”。0.01秒之內,你可能會想起你聽過的摔倒老人訛人和老人逼年輕人讓座的新聞,但也許你一直堅信“世上還是好人多”,眼前的事件也支持了你的思考:“嗯,果然還是有好人的!”

思考靠語言輔助,但反過來,思考又能轉化成語言。比如你會有“打女人的男人沒出息”這樣的想法,但同時,這種想法也被表述成了一句話。我們還是假設上麵的例子,今天,你在上班路上看到一個男人打女人,你當時停下來思考了0.01秒。到了單位,你想把這件事和你的態度講給同事聽,你會怎麼說呢?你會先說事件:“今天我在路上看到一個男人打女人,打得挺厲害的。”接著你會有幾句評論,“打女人算什麼本事,有本事你打比你厲害的啊!當街打人,太沒素質了。”你甚至會說大家的反應,“大家都看不過去了,有幾個人罵這個男的。”

以上的例子應該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見的,從看到一件事,到有思考,再到說出來,這就是思維跳轉。很多人說他不會說故事,不會描述一件事,不會評論,但是你看,遇到這麼具體的事,你完全不用人教,都能講得繪聲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