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遊衍。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隻記入山深,青溪幾曲到雲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詩中開頭和結尾都提到了桃花,前後呼應,文勢活躍多姿,情韻悠長。唐宋時人寫《桃源行》的相當多,像劉禹錫、韓愈、王安石等都寫過,不過清代名士王士慎就評道:“唐宋以來,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詰(維)、韓退之(愈)、王介甫(安石)三篇。觀退之、介甫二詩,筆力意思甚可喜。及讀摩詰詩,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強(拉硬弓),不免麵紅耳熱,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
其實我覺得,也未必什麼事都抬出“盛唐”來說道,王維這首詩確實寫得最好,但我覺得更重要的原因是王維本身就是隱士風度,擁有恬靜安閑的性格。而韓愈、王安石二位,一個是“木強人”、一個是“拗相公”,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都是脾氣火爆,不撞南牆不回頭的“強筋頭”,他們來寫與世無爭的《桃源行》,自然是油水難融。
在張旭的“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李白的“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劉禹錫的“桃花滿溪水似鏡,塵心如垢洗不去”、謝枋得的“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見一年春”等詩句中,桃花都代表著那清幽神秘的世外仙境。不求功名、隱跡煙波之上的隱士張誌和,他筆下的《漁歌子》也是:“桃花流水鱖魚肥”,一副逍遙世外的風姿。
屢受挫折、心灰意冷後的唐伯虎,曾自號“六如居士”,在蘇州桃花塢種滿了桃花,他有一首著名的《桃花庵歌》:
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裏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隻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複日,花落花開年複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貧賤比車馬,你得驅馳我得閑。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後人因唐伯虎有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之稱,往往將《桃花庵歌》中的“桃花”,理解為“桃花運”,其實不然,此中情趣,應該是抒發隱者之情。
金庸先生在其小說中,塑造了桃花島主黃藥師這一形象,比起其他三大高手來,黃藥師更加特立獨行、蕭然出塵。這桃花島上,桃花遍地,落英繽紛。有道是:“桃花影落飛神劍,碧海潮生按玉簫”,極好地烘托了東邪黃藥師那絕世高人的身份。
桃花不單有隱的意象,而且還沾著“仙道”的氣息。關於“桃源”,還有一個劉、阮到天台遇仙子的故事。相傳漢代,有劉晨、阮肇二人去天姥山采藥,結果恰似李逍遙遇到趙靈兒,二位仙女留住與之結為夫妻。過了十天,劉、阮要求回鄉(你說這倆傻瓜回去做啥?元稹就曾大惑不解,有詩道:芙蓉脂肉綠雲鬟,罨畫樓台青黛山。千樹桃花萬年藥,不知何事憶人間),仙女們苦苦挽留半年後終於允許他們回去,然而人世已是滄桑巨變,幾百年過去了,隻找到二人的第七世孫。想回去再找仙女吧,卻再也無路可通,隻留下感慨無限。
晚唐詩人曹唐最喜歡寫遊仙詩,有詩名《劉阮再到天台不複見仙子》,就是寫此事:
再到天台訪玉真,青苔白石已成塵。笙歌冥寞閑深洞,雲鶴蕭條絕舊鄰。
草樹總非前度色,煙霞不似昔年春。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見當時勸酒人。
所以後來“桃源”一詞,有時候也代指這麼一回事,相傳仙人呂洞賓有詩道:“曾隨劉阮醉桃源,未省人間欠酒錢。”初唐時上官婉兒召的那些宮廷詩人,曾有一組《桃花行》詩,其中就引了上述的典故,講的大多都是桃花的“仙味”:
雜曲歌辭·桃花行(李嶠)
歲去無言忽憔悴,時來含笑吐氛氳。
不能擁路迷仙客,故欲開蹊侍聖君。
雜曲歌辭·桃花行(李乂)
綺萼成蹊遍籞芳,紅英撲地滿筵香。
莫將秋宴傳王母,來比春華奉聖皇。
雜曲歌辭·桃花行(徐彥伯)
源水叢花無數開,丹跗紅萼間青梅。
從今結子三千歲,預喜仙遊複摘來。
雜曲歌辭·桃花行(蘇頲)
桃花灼灼有光輝,無數成蹊點更飛。
為見芳林含笑待,遂同溫樹不言歸。
雜曲歌辭·桃花行(趙彥昭)
紅萼競妍春苑曙,粉茸新向禦筵開。
長年願奉西王宴,近侍慚無東朔才。
這一夥人都是宮廷禦用詩人,寫詩就是為了點綴升平之世,當然強調桃花的“仙氣”,“王母”“聖皇”“三千歲”“東方朔”之類的也紛紛上場。不過話說回來,要說這桃花桃樹還真和仙道挺有關係的,本書後麵會說到,蓮花和佛家的關係極為密切,和道家也有些關聯,但桃主要就是和道家有關。捉鬼畫符的道士們用的都是桃木劍,《封神演義》中寫雲中子懸了一把桃木劍,讓得道千年的九尾妖狐妲己怕得不行,在中國的民間,桃木一直是辟邪的重要法器。
神話中西王母有一個“蟠桃園”,李賀有詩:“王母桃花千遍紅,彭祖巫鹹幾回死。”這王母娘娘的桃花,可是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的,“千遍紅”,那可是要過上三百萬年,足以回到地質時代中的新生代的第三紀。
曹唐的《小遊仙詩九十八首》道:“海上桃花千樹開,麻姑一去不知來。遼東老鶴應慵惰,教探桑田便不回。”此處的桃花,穿越了千萬年的滄桑,令人神往。
|桃花亂落如紅雨——紅顏薄命的感傷|
桃花容色嬌美,猶如紅顏女子。唐太宗寵愛的賢妃徐惠有詩名《賦得北方有佳人》:“由來稱獨立,本自號傾城。柳葉眉間發,桃花臉上生……”晚唐詩人李群玉誇一個歌姬酥胸媚眼:“胸前瑞雪燈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晚明名妓柳如是說得更絕妙:“垂楊小院繡簾東,鶯閣殘枝蝶趁風。最是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氣美人中。”人家都說桃花為美人增色,柳大美人卻不這樣看,她說:哼,桃花是因為我這樣的美人而有了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