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按下葫蘆起了瓢—政府不應幹預市場調整(2 / 3)

張維迎:其實這也是個全球現象,現在這些錯誤的經濟政策是有一些理論基礎的,這個理論基礎就是在20世紀30年代發展起來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以及凱恩斯主義的政策建議。根據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市場的運作是會出毛病的,一定要靠外在的力量才能糾正。這為政策製定者、政客提供了很好的幹預市場的借口,當然可能他們心裏真的就是這麼認為的。有時候你喜歡接受什麼樣的理論,與你自己內在的需求是有關係的,好比說,政府一般喜歡控製資源,當然就容易接受凱恩斯主義,如果市場有問題,政府就可以用更多的資源去解救它,這實際上給政府更大的權力。尤其我們看到,政府看問題經常短期化,因為在西方民主政治下,任期是有限的,在東方的體製下也是這樣,盡管我們的政府不是民選,但是政府也有任期。這些短期政策的後果實際上是下一屆政府承擔。

這樣的話,他們就更喜歡用短期的刺激政策來解決麵臨的問題,比如經濟蕭條、失業率增加等等,但是他們沒有看到,經濟本身是有規律的,短期內使用了這麼強的刺激政策、用了這麼猛的藥,自然就會有它的後果,比如它引起了經濟製度的扭曲。刺激政策的錢是通過國有渠道發出去的,這等於說,通過增加貨幣的供應量,增加信貸,大量的社會資源從非國有部門吸納到國有部門,這就引起整個經濟製度的扭曲。在美國也存在這個問題,大量的錢也是通過政府發放出去的,政府隻發放給他們認為重要的、需要拯救的一些機構,造成這些市場經濟的行為主體對政府過分依賴,久而久之就變成大而不倒,就是說它隻要自己做大,出問題了,也總會有人幫它,幫它的就是政府。好比說你這家企業虧了幾十萬,甚至幾百萬沒人管你,但是你虧了幾百億政府馬上就會救你。

一個小洞就捅成了大洞,它對經濟的運行帶來持續的負麵影響。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我們現在可能看不到,也和通貨膨脹相關。通貨膨脹隻是一個表現而已,過度的投資會破壞現在和未來之間的平衡,所以它最後一定又會引起經濟新的蕭條。

訪談人:很多人說,金融危機之後,市場派經濟學家的地位在下降,是這樣嗎?

張維迎:可以這樣認為。再看十幾年前發生的東亞金融危機,那時候人們總結的是對的,為什麼發生亞洲金融危機,因為亞洲政府對經濟的幹預太強大,亞洲企業與政府的勾結太密切,這導致了金融危機。所以那次的危機之後,我們討論的是怎麼減少政府幹預,怎麼讓企業更獨立。我們為什麼從1998年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國有企業改製,甚至到2003年的國有銀行改製,其實就是從亞洲金融危機當中總結的教訓,因為亞洲長期以來被看做政府幹預經濟太強的一個地區。而這次金融危機的源頭在美國,美國是被認為市場化程度最高的一個經濟體。亞洲出問題了肯定是起主導作用的力量出問題,那就是政府,而美國出問題了,一定也是起主導作用的力量出問題了,那就是市場。所以這兩個總結是完全不一樣的。

但是我認為,如果我們把這次的危機歸結為市場的失敗,回避甚至故意掩蓋政府的政策製定者在這其中的作用,是非常不負責的。我們看到一些非常有名的學者是堅定的凱恩斯主義者,包括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格曼和斯蒂格勒茨,後者經常引用中國的例子說明政府幹預的好處。

訪談人:幹預的好處?

張維迎:好比說,中國的國有企業,中國政府製定的產業政策,他認為這是中國成功的一個原因。他經常用中國的例子來說明,所有製並不重要,競爭才最重要。競爭是重要的,這樣說沒有問題,但他說所有製不重要,就缺少理論上的依據。我的意思是中國的故事經常被誤讀、誤解。中國過去30年的成功,並不是政府幹預、國有主導的結果,恰恰相反,是因為政府幹預、國有主導越來越少。國有企業越來越少,民營企業家有了更多的自由去做自己的事,這才是中國成功的關鍵。這些凱恩斯主義學派的理論家們誇獎中國的產業政策,但是我們生活在中國的人知道這些產業政策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失敗的。不能假定,政府官員就比企業家看得更遠,更大公無私,他能更好地判斷未來,這是不可能的。我們人類的曆史證明,最具有企業家精神的這些人,對未來看得更準確。而且任何一個企業家,對未來判斷失誤,一定會受到懲罰,就是說你隻要犯了錯誤一定要虧損,最後你可能破產。但是政府官員犯了錯誤,他又不能承擔這個責任,又不可能破產,而且他有話語權、有資源,像我剛才講的,自己的錯誤硬說成是別人的錯誤,他不會承認自己有錯誤的,企業家就沒辦法逃避自己的責任。

訪談人:回顧過去的經曆,我們發現您的真正思路和想法往往是不被大眾所理解的,您遭受到的爭議是最多的。我們也看到,在很多人的印象裏麵,您是一個不斷挑戰公眾的情緒、無視老百姓疾苦、高高在上的經濟學家,您會覺得很委屈嗎?

張維迎:這沒有什麼委屈不委屈。其實你選擇這個行業就意味著你隻能這樣,如果正確的道理所有人都能夠輕易認識到的話,就不需要科學家,就不需要那一批搞理論的人了。每個人都明白的事,不需要探索,之所以要探索,就是因為好多人鬧不明白。好多道理,一開始就是極少數人能夠認識到的。所以科學是不能用多少人同意、多少人不同意來衡量的,用多少人同意、多少人不同意衡量的是政治決策,不是科學。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

訪談人:所以堅持真理和擴大影響力這兩者之間,往往是矛盾的,隻能選一個的話您會作何選擇?

張維迎:如果你搞投機、嘩眾取寵的話,可能可以得到很多人的擁護,但是你失去了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作為一個經濟學家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