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整個國家的氣質在變化—危機時刻的中國改革(1 / 2)

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扭轉了整個世界的潮流。大家普遍認為是市場失靈了,要加大政府幹預。政府控製了太多的資源以後,企業家再怎麼努力,再怎麼給消費者創造價值,都不如跟政府搞好關係。原來我們允許改革過程中犯錯誤,但不能不改革;現在變成了可以不改革,但不能犯錯誤。整個國家的氣質在變化,改革的勢頭在喪失。

訪談人:很想跟你聊聊經濟改革的根本問題,大家努力了30年時間,但是現在(2011年)好像又到了一個基本概念都開始混淆的時刻。

張維迎:對,因為人們對很多經濟問題的判斷都是從自身的利益的角度去判斷的,所以我們這時候才需要科學,需要超脫一點的人從科學的、邏輯的角度去判斷。

訪談人:2004年“郎顧之爭”時,你說過,要重新判定市場和政府的邊界。那是你第一次強烈感覺到有對市場的不同的聲音嗎?

張維迎:我想其實關於改革的聲音一直都有爭議,我們也一直都知道有一個保守的意識形態的聲音存在。但是原來大家包括基層的人民和媒體,更多都是站在改革的這一邊。那次可能是第一次情況倒過來了,好像媒體的聲音更多是站在另外一邊。於是隱隱感覺,好像情況不太一樣了。原來我們講的很多保守的力量,更多是在政治內部,老百姓一般還比較一致,而那次之後大家發現改革的反對者的聲音變成來自基層群體的了。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不同。

訪談人:之前有征兆嗎?比如你作為學者在學院裏有感覺到氣氛變化的趨勢嗎?

張維迎:爭議是有,原來可能是在學術層麵、學者之間或者政府內部。但“郎顧之爭”讓我有時過境遷的感覺。之前,媒體人總是一有機會就開始宣傳改革,包括體製內的媒體;普通百姓對改革的呼籲聲音也不斷出現。大家都還相信,發展就是硬道理。但是那一次,突然之間大眾的聲音發生變化了。這表明我們改革的勢頭和改革的動力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使我想到,有很多改革,如果不是在一個很好的輿論環境下,很難去做;名不正則言不順,即使去做,做的人也沒底氣。江平先生的口述自傳裏說,20世紀80年代他做中國政法大學校長時,主管政法大學的司法部領導給他打電話,問他政法大學由黨委負責製轉變成校長負責製,條件是不是成熟。問這些問題,本身就表明當時存在著改革的氛圍。現在來看,整體改革的勢頭正在喪失,整個國家的氛圍在發生變化,而且是非常戲劇性的變化。這種變化,讓改革從上到下就隻是一個口號而已。我們可以嘴上說改革堅定不移,但是沒有行動;包括用人製度,要改革就得有改革的人。這是一整套的問題,思想認識上的問題、組織上的問題。原來大家說我們不能害怕改革犯錯誤,允許改革犯錯誤,但不允許不改革,現在慢慢變成可以不改革,但是不能犯錯誤。

訪談人:你覺得這種變化是如何產生的呢?

張維迎:這裏麵有一些曆史性的因素,也有個人的因素。要改革就要有底氣,這很重要,一個組織裏的領導,底氣不足的話就很難想去改變現狀,更多想的其實是追求內部的平衡。他不是去追求卓越,更多想的是怎麼讓大家誰也不要掀起一些波浪。改革本身就是一種追求卓越的行為。組織裏麵的兩種氣氛,一種是你能做好就去做,如果不行就讓別人幹;另外一種是你不行,但也不讓別人去做。任何組織都是如此,如果領導沒有自信心的話就很少做事。

社會的領導者非常重要。領導者之所以為領導者,是因為他比別人看得更遠。如果你隻是盯著腳底下,那肯定是要摔倒的;但是另一方麵,你比別人看得遠,這需要你更加有勇氣,因為任何東西都是不確定的,而任何不確定本身就與你的行為有關。社會的不確定和自然的不確定不一樣,自然界下雨不下雨與你的判斷沒關係,因為你是被動的;但是社會的不確定性和我們自身的行為有關。如果有人跟隨你,如果所有人都認為你能成功,你一定能成功。為什麼?所有人都認為你會成功,所有人都會支持你,都會幫助你;如果所有人認為你會失敗,你就會失敗,因為所有人都會反對你,你是孤家寡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