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改革與企業改革是中國經濟改革的兩條主線。從1978年到1993年,改革的前15年基本上完成了價格自由化;此後15年,基本完成了國有企業的非國有化。
國有企業改革分兩個階段。1992年之前是增加企業自主權和利潤留成,調動企業的積極性。1993年之後,不再假定國有企業一定能搞好,開始走上以股份製改造為主導的非國有化改革道路。
至此,中國經濟改革的基本框架已經完成,剩下的是政治決策和技術性細節問題。
一
訪談人:價格改革和國企改革曾經是中國改革的“心髒手術”,這個手術的成敗直接關係到中國改革的成敗。您能否告訴我們,這種手術背後隱藏著怎樣的製度邏輯?未來這種改革的邏輯是否會發生偏移?
張維迎:中國過去30年的改革,主要就是兩個方麵,一是價格的自由化,第二就是企業的非國有化。那我們走到什麼程度呢?我個人的判斷是到1993年的時候,也就是改革的前15年,我們基本上完成了價格的自由化,而改革的後15年,我們基本上完成了國有企業的非國有化的改革。我說的是基本上完成,不是全部完成。就是我們還有好多事情要做,但是在1993年之後,價格改革不再是中國改革的關鍵,2008年之後,企業改革也不再是中國改革的核心環節。
但是剩下的一些技術性的問題,我們仍然要處理。好比1993年之後,我們仍然有一些價格是國家控製的,要不斷地調整;2008年之後,國家仍然持有著好多企業,特別是特大型企業的股份,這些股份怎麼減持,用多快的步伐,每次減持的幅度有多大,我想這是一個技術性的問題。打一個比方,像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但事實上那時候仗還沒有打完,特別是在長江以南,但是毛澤東已經很有把握地說,革命已經成功了。所以我現在判斷,中國經濟改革到2008年,兩大戰役基本完成。
首先把價格改革給大家談一下。價格改革的核心就是從政府定價到市場定價這樣一個轉變。到什麼程度呢?大致來講,以零售業為例,在1978年的時候,97%的零售業的價格都是由政府定的,到了1993年已經有83.8%的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而工業品,在1978年的時候100%的價格由政府決定,到了1993年的時候,81%的價格都由市場決定。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價格改革我們現在談起來非常輕鬆,但當時可以說驚心動魄。價格改革過程中,由於涉及好多的利益關係,比如老百姓每天生活所需的東西都是國家定價的,價格一變化,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還有財政,因為財政收入是與價格相關的,價格變了,財政收入也會變。所以當時價格改革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
1984年之前,我們並沒有想實行市場價格,當時主導的改革思路是怎麼調整價格。我們認為政府是有能力定價的,原來價格不合理,是因為政府沒有尊重價值規律,隻要尊重價值規律,價格就可以定得合理。但事實上這個思路是行不通的。
到了1984年的時候,價格已經扭曲得非常嚴重,但是政府一直沒有辦法把它理順,所以當時叫經濟秩序混亂。在1988年開全國人大會議的時候,據說李鵬總理去向鄧小平彙報,鄧小平問代表們最關心什麼問題,李鵬說最關心價格,鄧小平決定搞“價格闖關”。但是“價格闖關”決定作出之後,引起了普遍的社會搶購,銀行的存款大幅度下降。這時候中央就有點害怕了,停止了價格改革,搞三年治理整頓。
三年治理整頓期間,在價格方麵沒有大的作為,甚至走了一些回頭路,把原來放開的價格又給它收起來。但到了1992年,鄧小平南方視察之後,大部分價格全給放開了。這就是我剛才說的,經過15年曆程,中國的大部分商品從計劃定價轉向市場供求決定。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再看一下國有企業的改革,也可以劃分為兩個大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78~1992年,有兩個主要內容,第一是大量的非國有經濟的發展,第二是國有企業實行了以擴大自主權、利潤留成為主要特點的承包製改革。在1992年之前,我們假定國有企業是可以搞好的。怎麼搞好它?我們就給企業更多的自主權,讓它利潤留成,調動積極性。1993年之後,這個思路完全轉變了,我們不再假定國有企業一定能夠搞好,事實上開始實行股份製改造這樣一個道路。
股份製改造是厲以寧教授最早提出來的一種思路,但到了1993年之後,才變成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主導思路。在過去15年裏,經過大體上三個五年,第一個五年就是1993~1997年,基本把縣級以下的國有企業都給改掉了,包括一些鄉鎮企業的產權也明晰了;第二個階段就是1998~2002年,縣級以上的一些中型國有企業通過減員增效和企業重組,也改革了;第三個五年是2003年之後,一些特大型的國有企業,像中石油、中移動、中電信等等,這樣的企業都上市了。另外一個方麵的重要改革就是銀行。我們知道四大國有銀行已經上市了,它們的股東裏邊有國外公司、國外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在這個階段,我們還實行了股權分置的改革。也就是說原來股票市場上的這些企業,一部分股權是不能流通的,是國家持有或者代表國家持有的。在2005年的時候,我們改革了,就是在理論上講,所有上市公司的股權都是可以流通的。經過這樣15年的改革,我們看發生了一些什麼大的變化。
我舉幾個數據。第一看工業總產值。在1978年的時候,國有部門的工業總產值占到了全部工業總產值的80.7%,但到2006年的時候,國有部門的工業產值比重下降到了9.7%,而非國有的已經上升到了90.3%。再看城市就業人口,1978年時,78.3%的城市就業人口在國有部門,而到了2006年的時候,國有部門的就業人口隻占到總就業人口的22.7%,非國有部門上升到了77.3%。國有工業企業的數量,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有8萬多家國有企業,但到2006年,國有以及國有控股企業的數量降到了25000家。國有企業職工的數量,1978年的時候全國有將近6000萬左右,到1992年達到了頂峰,將近8000萬,而到2006年,已經降到2600萬左右,也就是經過30年改革,國有企業職工的數量不到改革開放前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