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改革的全景和路徑-從強盜邏輯到市場邏輯(2 / 3)

從這個意義上我們看中國過去發生的一些事情,顯然證明中國的好多企業承擔連帶責任的能力還是比較差的,甚至可能沒有真正地認識到這一點。比如說幾年前的牛奶事件,三聚氰胺誰加進去的?可能是牛奶企業加進去的,可能是農民加進去的,奶農加進去的,也可能是什麼奶站加進去的,但是誰應該承擔這個責任?是牛奶公司。如果你沒有能力管好奶農,沒有辦法監督好奶站,出了問題就是你的責任。即使法律上不算你的責任,在聲譽上仍然是你的責任,所以我們看到三鹿生產的奶出問題了,三鹿的品牌就完蛋了,老板要坐牢,甚至殺頭。這就是現代市場經濟的一個責任製度,有了這個責任製度,我們現在才敢買不認識的人生產的東西。好比說我買了礦泉水,雖然不認識礦泉水企業的老板,但我敢喝礦泉水,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我出了問題,一定能夠找到相關負責人。從這個意義上,就是我們現在社會當中,有時候對那種大的企業比較反感,認為它們壟斷,占有市場份額太大等等,我覺得可能道理就不充分了。設想一下,如果市場上沒有這些大的企業,我們能夠信任對方嗎?能相互信任嗎?不能。

還有我們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也變得非常重要,我們保護品牌,保護商標,不是為了這些企業家,不是為了企業,而是為我們自己,千千萬萬個普通消費者。因為隻有這些品牌的權利、商標所有者的權利得到保護,這些企業才有積極性建立好的商譽、好的品牌,我們才可以放心地使用它。或者我們可以再倒過來講,現在假如你去超市,假如我們把超市所有商品的商標都撕掉,有多少東西你敢買?沒有多少東西敢買了!為什麼呢?因為你受騙上當以後都不知道找誰去。所以知識產權製度是現代市場建立信任非常重要的製度。我們的企業製度,我們的利潤製度,都是我們建立信任的製度,所以不要再誤解,覺得好像讓某一個人拿利潤隻是給他的特權,不是,是讓他承擔責任。在市場經濟當中,每個人,隻要你有這個能力,你都可以那麼去做。有競爭,你做得比別人好,有更高的承擔責任的能力,就可以把其他的企業打垮,就可以變成大企業,這是市場競爭的一個基本特點。

總結一下,我剛才講的就是,市場使得個人獲得幸福必須以為他人帶來幸福為前提。每個人要追求自己的利益,就必須為社會創造財富,創造價值,所以有了市場經濟,這個社會的財富不斷增加,技術就不斷進步,我們消費的東西就越來越多,社會整體就繁榮起來了。當然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就有好多的製度設計,包括我剛才說的利潤,如果誰都不拿利潤,就意味著沒人承擔責任,出了問題以後都逃避。有了利潤製度,作為所有者,你隻能拿最後剩下的,把別人的工資都付完了,把成本都付完了才是你的,幹不好你什麼都沒有。所以這是社會約束個人,然後以此為基礎建立的一個相互信任製度的機製,有了這項製度,才有了真正我們現在看到的市場經濟。可以說中國過去30年,有這樣的進步,就是因為我們引入了這樣一個製度。

訪談人:您剛才分析了市場經濟的特性和機製。這個製度在中國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張維迎:中國改革大致可以解釋為市場化的過程。這包括我們的價格自由化,包括國有企業的民營化,還有好多私有企業製度的建立。要理解這個過程,我們首先就要理解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我們可以談到好多方麵的區別。好比說計劃經濟下誰說了算?是政府說了算。市場經濟下誰來作決策?是消費者說了算,然後企業來作決策。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別。計劃經濟下是沒有企業家的地位的,隻有政府的地位,所以最優秀的人一定都往政府跑。

關於這一點,我要說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我們一般會誤解說計劃經濟、公有製下,權利是大家的,權利是集體的,市場經濟下、私有製下,權利是個人的。這是一個誤解。任何體製下權利都是個人使用的,因為一個抽象的國家、政府,是沒有能力使用權利的,隻有活生生、有血有肉、有頭腦、有思維、有理智的人,才可能使用這個權利。那麼,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究竟有什麼不同呢?最大的不同是在計劃經濟下,所有的權利都是依附於職位的。就是你有多大的職位,你才能行使多大的權利。當然首先你要進入政府,如果你不在政府,就是個農民,所謂國有資產這些權益你是沒有的。進入政府之後,你能有多大的權有賴於你的職位高低,比如你是部級幹部,或是局級幹部、處級幹部,每一級別都有每一級別的權益。在計劃經濟下,國有資產的權益就是根據職位分配的,好比投資,什麼樣的人能批準多少萬的投資項目。其實不僅僅是生產資料的分配,甚至生活資料也是根據權利大小分配的,好比出差坐火車,誰能坐軟臥,誰能坐硬臥,誰能坐硬座,依賴於你的職位,比如局級幹部以上可以坐軟臥,處級幹部坐硬臥,然後普通幹部隻能坐硬座。還有你能不能坐飛機,你能不能坐小轎車,你能住什麼樣的房子,你去什麼樣的醫院看病,甚至你看什麼樣的報紙,都是根據你的職位定的。這就是計劃經濟。

那麼市場經濟,也就是我們改革開放之後,引進的是怎樣一種製度呢?可以叫做產權經濟。說得簡單一點就是錢說了算。過去是權說了算,現在是錢說了算,錢說了算就是有錢你就可以享受,不需要當部級幹部,但是你可以坐上和部級幹部一樣好的小轎車,你也可以住上和部級幹部一樣好的房子。你出差可以坐飛機,可以坐軟臥,隻要你有錢。這就是它與計劃經濟最大的區別。

這使我想到司馬遷2000多年前在《史記·貨殖列傳》裏邊的一句話,可以說準確地反映了我們今天的變化。他的原話就是: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萬者乃與王者同樂。就是說,有一千金的人家,可以過像諸侯一樣的生活;有一萬金的人家,可以過和國王、皇帝一樣的生活。這就是這30年來的一個變化。

但是我們知道好多人對這個變化還是不太滿意的,不太滿意的一個原因是我們中國人習慣於基於權力的差距,不習慣沒有權力基礎的貨幣收入差距。中國人曆來對權力是尊重的,但“有錢有什麼了不起?”的計劃經濟體製下,有權的人可以坐小轎車,我們普通老百姓不行,有權的人可以裝電話,我們普通老百姓不能裝,大家覺得理所當然,因為人家是局級幹部,人家是處級幹部。但是我們今天看到了原來跟我們一塊長大的人,突然之間住得比我們好,穿得比我們好,心裏可能就不太舒服,這是很自然的。在計劃經濟下,假如我出差坐在一個軟臥包廂裏邊,有四個人,另外三個人我不認識,但是我知道他們和我的級別是相當的,都是局級以上的幹部,然後我們就很輕鬆地一塊聊聊天,就互相認識了。但是到了20世紀80年代情況變了,我是一個局級幹部,進入軟臥車廂以後,一看對麵坐著的是個個體戶,我就氣不打一處來,怎麼這樣的人都可以坐到軟臥包廂裏邊?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觀念。當然不僅幹部不適應,我們老百姓甚至也不適應。原來我們看到那些有特權的人享受特權我們沒有提出多少異議,但是看到有錢人現在享受這些,心裏會非常不舒服。我覺得這是可以理解的,當然我們知道觀念也在變化。

重要的是我們看這兩種製度—職權經濟和產權經濟,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在職權經濟下,人們也競爭,政府官員要熬一個位置,從科員到科長、處長,從處級幹部提到一個副局,副局再提到正局級,正局級再到副部級等等,這是一個很長的階段,充滿激烈的競爭。但是他們競爭不創造財富,因為誰能夠得到提升,經常不取決於那個人的能力有多高,為社會帶來多大的價值,而是依賴於那個人能夠掌控別人的手段有多少,如果你有打擊別人的能力,那你就可以得到提升。比如說,你認識位置更高的一個人,他打聲招呼你就可能提升了,我不認識他,比你幹得再好我都提升不了,所以這種競爭不是創造財富的競爭,甚至可以叫做毀滅財富的競爭。大家互相傷害,我看你幹得好可能被提拔,於是我寫一封匿名信,誣告你有問題。貼個郵票8分錢就把你幹掉了。所以我們看到計劃經濟下那麼忙活,但是人們的生活幾十年都沒有改善。

改革後我們走向產權經濟,一個農民要比別人過更好的生活,可以去當個體戶,可以搞長途販運,不論做什麼,一定要滿足別人的需要。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20世紀80年代的傻子瓜子年廣久,他就是炒瓜子的,他變富有了。一個炒瓜子的憑什麼富有?無非就是給消費者帶來更多的好處。你炒的瓜子大家喜歡吃你才能富有,你沒有任何權力去強迫人家付錢給你,所以你變得富有的唯一辦法就是給別人創造價值,這就是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最大的不一樣。所以,同樣作為中國人,我們的聰明才智並沒有多大的變化,但在計劃經濟下我們鬥來鬥去,互相傷害,並不創造價值,而到了鄧小平改革開放搞市場經濟,我們開始創造價值。在大部分情況下一個人要比別人過得更好,就要為社會作貢獻,這個過程當中可以說中國的企業家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前麵提到企業家,中國人不是天生不具有企業家精神,而是在過去的製度下,中國人最大的興趣是當官,從隋唐開始搞科舉製度,政府官員地位是最高的,做生意地位是最低的,所謂士農工商,重農抑商,所有這些政策使得中國人不願意去經商。所以這也是在過去200年,西方蓬勃發展的時候,中國人最優秀的仍然想去政府,不去做生意,不是去創造價值,而是去分配價值,那這個國家怎麼可以發展?改革開放之前,大家想中國最聰明的人在什麼地方?就兩個地方,一個在政府當官,另一個就是在農村當農民。為什麼農村有最聰明的人呢?是因為我們的戶口製度,你出身農民,再聰明都沒有機會當官,隻能聚集在農村。

改革開放後中國出現的第一批企業家就是農民企業家,他原來當不了官,現在鄧小平給了他自由,所以他變成了個體戶,變成了萬元戶,就是通過為社會創造價值而致富。在政府當官的人,在80年代是看不起那些做生意的人的,因為那些人文化程度不高,盡管賺了錢。我當時在國家體改委工作,我的同事搞過一個民意調查,顯示當時個體戶的經濟地位已排在最高位置,但是他們的社會地位排在倒數第一,他們雖然有錢,但政治上沒地位,得不到大家尊重。

第二批企業家由政府官員轉變而來。1992年鄧小平南方視察之後,一大批在政府的人員開始下海,他們為什麼下海?有些人政治沒前途了,有些人可能認識到發生變化了,原來隻有政府官員才能享受的東西,現在不在政府不當官,做企業做生意也可以享受了,所以第二批企業家起來了。到了10年前網絡經濟的時候,一大批海歸企業家回來了,像李彥宏、張朝陽這些人,都是在海外讀了博士、碩士學位,回到中國辦企業。這是第三批企業家。

中國過去30多年,農民出身的企業家,政府官員出身的企業家,以及海歸和工程師轉變而來的企業家,這三代企業家為中國經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第一代企業家我剛才講了,我們看不起他們,我們不服氣,他們跟我一塊成長起來,我上過大學,他就是一個小學生,中學都沒上,現在變得比我富有,所以我心裏真的不服氣。第二代企業家也有問題,因為他跟政府有千絲萬縷的聯係,有一些人實際上是利用政府的特殊關係賺錢,形象也不是很好。第三代企業家形象好一點,為什麼?他們留學回來,辦企業拿的是外國人的錢,我沒意見,做的高科技我們不懂,所以我們對他們最尊重,所以他們的聲譽最好。但是從曆史來看,中國就是這樣過來的。

但是我也必須強調一點,並不是說我們中國的企業家,在過去所有賺的錢都是因為給社會作了貢獻的,有一些人是靠特權,或者是靠分配別人的財富來賺錢的。我們未來的改革要做的,就是能夠建立一種體製,這種體製下任何人想要致富,前提必須是給別人創造價值,使別人變得幸福。

回過頭看,現在大家對社會上的收入分配有好多的爭論,但是我想有一點大家應該承認,就是我們有了更多的自由和更多的機會均等,今天我們看到的好多我們叫富有的人,在20世紀80年代,用我們現在的話講叫“弱勢群體”。當時如果不是弱勢群體誰願意當個體戶呢?能進入政府、進入國有企業的人,誰會去當個體戶?隻有那時候的弱勢群體,同時又有一定企業家素質的人才會當個體戶,才會做生意,所以中國社會過去幾十年,垂直流動性變得更大了。我們知道現在仍然有好多政府部門享有很多特權,但是總體來講,我們應該承認在過去30年,特權在整個社會財富分配當中,占的比重是在相對下降的,而沒有任何特權的人也可以冒出來一些了,可以變得富有了,這就是社會的一個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