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4章 別讓統計學結果蒙蔽了眼睛(1 / 2)

鐵律之九十四:在具體工作中,要努力防止兩種傾向。不要用統計學上的結果來否定現實中的特例,也不要用現實中的特例來否定統計學上的結果。至於如何做到準確判斷,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藝術和直覺,當然也是需要建立在大量觀察和揣摩的基礎之上的。

在經管領域,很多規律都是統計學結果,但並不完全是這樣,並非沒有例外。因此,大量規律在表述上就加上了諸如“一般來說”、“整體上講”、“大多數情況下”、“不少時候”這樣的限製語。盡管如此,占相當比例的人看到這些東西,還是對那些限製語視而不見,要麼全盤肯定,要麼全盤否定。還有一些朋友,本來已經將這些限製語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自己也完全理解其中的奧妙,但在實際應用的時候,還在犯這兩個極端方向上的錯誤。

所謂統計學上的結果,就是按照數理抽樣統計分析得出的某種特征,或集中分布之結果。比如,某某地方,國家棟梁相對集中;某某地方,坑蒙拐騙的較多;某某地方,盛產“砍手黨”。這隻代表產生這種情況的概率而已,並不意味著某個地方的人肯定會怎樣。事實上,隻要人口基數大到一定程度,每個地方大多數類型的人都有,個體之間差異會非常大。某一個體會表現出什麼樣的特征,不是簡單靠統計學結果就能推論的。而個體上的差異,一些例外情況,也不能否定統計學結果在整體層麵的合理性。

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情況,剛剛說到“婚姻出問題家庭的孩子,容易在心理上出現大的扭曲”,有人就開始反對了,說你的觀點不對,婚姻失敗家庭的孩子有很多一直好好的,說張三家的孩子如何如何,李四家的孩子怎樣怎樣,舉出一大堆例子。或者當你說到很多小偷是某個地方的,又有人馬上義憤填膺地站出來說了,這個地方的人都不是好東西,還說我遇到的王五就是那副德行,趙六也一樣,一掃一大片。

在這種思維的影響下,社會上就出現各種各樣的“統計歧視”和“統計放大”,在很多場合,不問青紅皂白,對某類帶有一定特征的群體直接進行定性和否決。比如,有很多地方,一看見河南人就討厭;有的人,一說到溫州人就直接定義為精明;很多公司招聘,非名企背景的不要;一遇到鄂爾多斯人,仿佛對方不是富翁就是煤老板;普通院校畢業生,直接就定義為沒能力。這些幻覺般的偏見與固執,給自己帶來傷害的同時,也給他人帶來了很大傷害。在這兩種情況下,日後你會發現非常多的“沒有想到”,非常多的“出乎意料”,發現犯了太多嚴重錯誤。

也許我說的這些東西很多人心裏都知道,但總是喜歡標新立異,追求不同觀點,以顯示自己的聰明和思維獨到。這是一種典型的抬杠理念,也許很多人還在為自己“能言善辯”而沾沾自喜。如果偶爾為之,或者是在一些辯論場合這樣,可能真的還是口才不錯的表現。倘若經常這樣,自己就會把自己繞進去,進而形成一種不太好的習慣,即不是從切合實際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是為了詭辯而詭辯,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沒有任何建設性。在這裏我沒有反對不同聲音,隻有不同聲音存在,我們才能開拓創新,獲得更大的發展。但不同聲音應該建立在事實依據的基礎上,應當經得起推敲,在邏輯上能說得過去。簡單追求“包不同”,無異於吸毒,短期內感覺非常過癮,長期來看對身體會有極大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