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顴頰的病色,老中醫有一句行話叫做“不怕灰黑就怕嬌豔”,頰部出現了嬌豔的紅色,說明人體內部的陰精下虧,虛陽上浮。出現了這種情況,一般都是病情比較嚴重的標誌,所以若出現這樣的病色,應當及時到正規醫院去進行相應的檢查和治療。特別是中老年人,要注意幾個部位,第一個部位就是我們的膻中穴,也就是兩個乳頭之間的部位,當胸悶氣短的時候,如果排除了冠心病心絞痛發作,可以按壓一下自己的膻中穴,這是人體的上氣海。氣功養生應當氣沉丹田,第一步就是氣沉膻中。
還要注意的一個部位就是我們的肚臍,肚臍是人身上一個至關重要的穴位,前麵說過,在青海的時候,因為在嚴寒之中坐在汽車上被風吹,病人發生了危重的情況,我就及時用鹽填在他肚臍上,然後灸肚臍,把他搶救過來了。實際上這種情況,不單是在病情危重的時候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灸肚臍來保養,因為胎兒主要是靠臍帶從母親攝取營養的,所以當我們感到身體虛弱,或者為了養生的需要,我們就可以用大拇指摁住自己的肚臍,摁的輕和重由自己來調解,以合適為度。感覺輕的時候可以加重一些,自己就會有一種感覺,好像這個地方比較充實。中老年朋友也可以在按壓神闕的同時把自己的另外一隻手放在肚臍的下緣三寸,這個地方是關元下氣海,下丹田就在這個部位,如果我們用拇指按著肚臍,用中指按著關元,實際上我們在補我們的腎,不需要做什麼特殊的治療,也不需要花什麼錢,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自己身體的資源。
另外也可以上藥店花幾毛錢買上根艾條,把艾條隔著自己一定的距離,以不燙為度,然後灸自己的神闕穴,灸自己的關元穴,有很強的養生保健的作用。要是冠心病引起的,我們可以同時按壓內關和膻中;如果因為生氣引起的,我們同時可以按壓太衝和膻中,這樣有針對性地調理自己,還可以起到理氣的作用。
頤頦區色部——反映腎髒和腹部疾病
一旦發現頤頦區整個都灰或者黑,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出現在孩子或者年輕人身上,往往是先天稟賦不足。這樣的孩子不但頭比較小,而且耳朵比較短、薄、硬、暗。第二種情況就是後天的腎病。這種情況下,耳朵的大小基本正常。
腎熱病者頤先赤
口角兩旁的部位稱為頤。頤的本義有三個:第一個含義是保養,例如頤和園是頤養天和之園;第二個含義是頰、腮,例如“解頤”是麵帶笑容,“頤指氣使”是不說話隻用頰腮來示意的張狂樣;第三個含義是口角兩旁,這就是頤在中醫色診學中的含義。
頦就是下巴,我們平時經常說下巴頦,就是這個意思。頤頦區位於臉龐的最下部分。它的上界是口唇下沿,左右界是同側眉端和口角連線的下延線,下界是顏麵輪廓。
我們大家兩側眉毛的上方有兩個上墓:左為父墓、右為母墓。中年以上的人父墓、母墓的氣色一般都有些發暗。在頦部兩側也有兩個墓。從口吻下極到頤叫做下墓,左口吻下叫做男墓,右口吻下叫做女墓。下頦兩側頰車部位叫做地閣。
傳統理論認為,在麵貌色部中,頤頦全區屬於腎髒的色部區。腎髒病證的氣色變化可以反映在腎區。所以《素問·刺熱篇》說:“腎熱病者頤先赤。”其實,在臨床實踐中,頤頦可以反映腹裏、精室、少腹等多個髒腑肢節的病證。
頤頦區氣色怎麼看
在所有色部之中,頤頦色部的氣色變化是最少的。頤頦區氣色的變化有明暗之分,有五色之別。兒童的頤頦區氣色變化比較多見,主病和成人基本相同。
◆ 小兒頤頦色黃主脾胃病
兒童的頤頦區發黃,主脾虛疳積;兒童的承漿地閣發黃,主霍亂;小兒承漿發黃,主吐逆。
◆ 頤頦紅赤主熱
頤主腎病,頤區發紅是腎熱;頦主腎,頦區發紅是腎熱;兒童的頤頦區發紅,是腎與膀胱氣滯熱結所以形成了小便不通。
◆ 頤頦黑主腎病
人到中年以後,一般頤頦稍微發暗,標誌腎與精室的生理功能減退。如果是慢性腎炎、腎病綜合證、慢性腎功能不全或衰竭,頤頦腎區首先出現晦暗,逐漸呈現灰暗甚至暗黑色變化,灰黑晦暗有伴隨病情加重的傾向;如果這時不及時治療,病色還會逐漸向鼻區、額區發展,出現鼻區灰暗,這就標誌著脾腎虛寒,已經不能氣化、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