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後,愛因斯坦因創立“相對論”學說而成為舉世矚目的“大人物”。一天,在紐約街頭,他又碰到了這位朋友。朋友看見愛因斯坦,驚奇地問道:“你怎麼還穿得這麼寒酸?”愛因斯坦毫不在意地說道:“反正這裏的人都認識我!”請問,愛因斯坦在不同時期說的兩句話能否調換位置。
提示:如果互換位置,那麼想要表達的意思就大相徑庭了。
聽出一句話的兩層含義
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是一位非常博學的人,他17歲時便被父親送到大哲學家柏拉圖門下學習。亞裏士多德很善於獨立思考,他雖然很尊敬老師,但對老師的一些觀點並不十分讚同。他曾說:“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這句話後來被世人廣為傳誦,成為一句名言。從邏輯上分析,這句話表達了一個聯言判斷。
所謂聯言判斷,就是斷定幾種情況同時存在的判斷。例如,“本傑明·富蘭克林是偉大的科學家,並且,本傑明·富蘭克林是偉大的政治家。”這就是一個聯言判斷,其中同時斷定了本傑明·富蘭克林既是偉大的科學家,又是偉大的政治家。亞裏士多德的名言“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同時斷定了亞裏士多德“愛吾師”和“尤愛真理”的兩種情況,因此是聯言判斷。
聯言判斷不同於性質判斷和關係判斷,這兩種判斷都是由一個判斷構成,本身並沒有包含第二個判斷,因此叫作“簡單判斷”。聯言判斷不是由一個判斷構成,而是包含著其他的判斷(數量不限),因此叫作“複合判斷”。複合判斷中的每個簡單判斷叫作“支判斷”。這種複合判斷還有選言判斷、假言判斷等。
聯言判斷由兩部分組成:
1.聯言支,組成聯言判斷的支判斷。例如,上例中“本傑明·富蘭克林是偉大的科學家”和“本傑明·富蘭克林是偉大的政治家”都是聯言支。一個聯言判斷中的聯言支可以是兩個,也可以是三個或三個以上。邏輯上以小寫的“p、q、r……”表示支判斷。
2.聯結項,聯結聯言支的聯結詞。例如,“並且”“和”“既……又……”等,如上例中用“並且”聯結“本傑明·富蘭克林是偉大的科學家”和“本傑明·富蘭克林是偉大的政治家”。聯言判斷的邏輯性質是由聯結項來決定的。聯結項的語言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為了避免自然語言的多義性,邏輯采用一些形式符號來表示,表示聯言判斷的聯結項符號是“∧”(合取號)。這樣就可以把聯言判斷的公式寫成:p並且q或p∧q。
一個聯言判斷的真假要取決於它的各個聯言支是否同時都是真的,由此可以總結出兩條規則:1.聯言支都真,則聯言判斷真。2.聯言支隻要有一個假,則聯言判斷假。
聯言判斷的語言表達形式隻有三種類型:
1.並列複句,如“他有豐富的文學知識,並且有豐富的曆史知識”。
2.遞進複句,如“他不但參加了考試,而且得了滿分”。
3.轉折複句,如“蓋茨雖然在哈佛讀書期間中途退學,但他在那裏學到了很多”。
以上三種複句形式,雖然使用的聯結詞不同,各有其特殊的表達意義,但都具有同時斷定兩種情況的邏輯意義,所以都屬於聯言判斷的類型。
表達聯言判斷的語句常常省略主項、謂項或聯結詞。比如,“亨利·梭羅是畢業於哈佛大學的著名作家,也是哲學家。”第二個判斷省略了主項“亨利·梭羅”。再如,“《論自然》是拉爾夫·愛默生的作品,《英國人的性格》也是。”第二個判斷省略了謂項“拉爾夫·愛默生的作品”。又如,“美國前總統傑拉爾德·福特在學生時代,品學兼優,從不驕傲,關心同學,幫助同學,威信很高。”這裏有五個聯言支,但都省略了聯結項。
聯言判斷也可由聯合主語或聯合謂語的單句表達。例如,“富蘭克林·羅斯福和約翰·肯尼迪都曾就讀於哈佛大學。”這是一個聯合主語的單句;“林肯是一個崇高的人,一個偉大的人。”這是一個聯合謂語的單句。
聯言判斷在人們思維過程中的作用,主要是把一些同時存在的情況結合起來進行反映,獲得綜合性認識。例如,認為某人“不但會寫,而且會說”,就是對某人同時存在的兩種情況結合起來進行反映的過程。形成一個聯言判斷,表達出來的語言形式就是一個遞進複句。
運用聯言判斷也容易出現錯誤,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聯言判斷中包含假判斷。例如,“邁克爾教授與一位作家的女兒結婚,並且懷了孕,很多同事都不知道。”這是一個並列謂項“與一位作家的女兒結婚,並且懷了孕”的聯言判斷。很明顯,邁克爾教授不會懷孕,因此整個聯言判斷是虛假的。
2.聯言判斷中主項與謂項不對應。例如,“他舍己救人的精神,他那偉大的形象,永遠屹立,發出閃耀的光芒。”這是一個由聯合主項和聯合謂項構成的聯言判斷,但是,其中的主項“他舍己救人的精神”與謂項“永遠屹立”搭配不當。
3.聯言判斷中聯言支的順序,按邏輯形式來看,其先後與邏輯值無關,但在日常表達中要注意表達的語序。例如,“我們要認真實踐和學習會議的內容。”按照實際情況,應當是“學習”在先,“實踐”在後,表達才準確、恰當。有時候改變一下語序,會出現完全不同的意思。比如,某位將軍率兵遠征,但是他屢打敗仗,當他準備把“屢戰屢敗”的實際情況彙報給皇帝時,一個同僚建議改為“屢敗屢戰”,這一改,雖然仍是對同一種情況的斷定,但是意思大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