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晚清的極品人、極品事(12)(1 / 2)

用諸如“麻木”等字眼,不足以說清當時的廣州發生了什麼。

1856年10月,兩廣總督葉名琛從英國商船“亞羅”號上捕獲一名中國籍海盜並處以死刑的事件,觸犯了《虎門條約》中的相關條款,引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也就是《虎門條約》,除了具體規定《南京條約》附約的一些細則外,還增加了一些新條款,如凡是中國人與英國人“交涉詞訟”,英方如何定罪不關中國政府的事,“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給管事官(即領事)照辦”,這等於承認了英國享有領事裁判權。在“亞羅”號事件中,中國方麵認為這艘船不是英國船,人也不是英國人,並不適用這些條例。而英國領事巴夏禮態度極為強橫,雙方爭執不休。一名中國水手氣憤難平,上前打了他一巴掌。

在晚清曆史中,這種場麵屢次出現。1900年6月19日,德國公使克林德

(KlemensFreiherrvonKetteler)同翻譯前往總理衙門抗議,途中端王部屬恩海率士兵巡邏。雙方發生口角,克林德在轎中首先拔槍,恩海躲過子彈開槍還擊,打死了克林德,成為八國聯軍入京的導火線之一。

巴夏禮反應強烈,立即向兩廣總督葉名琛施壓要求放人。他要求在其本人在場的情況下,由梁國定出麵送還被扣押的水手,並公開道歉。麵對英國人的最後通牒,葉名琛決定作一些讓步,當天他答複可以交還除了海盜的另外十人,但堅決不道歉。此時英國人無心再談,拒絕接收人員,炮轟廣州城。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了。

戰爭伊始,葉名琛的第一步驟是發布告示,將英國人貼上“獵物”的標簽。布告稱:“英夷攻擾省城,傷害兵民,罪大惡極,但凡見上岸與在船滋事英匪,痛加剿捕,準其格殺勿論,仍準按名賞三十大元,解首級赴本署呈驗,毋稍觀望。”

按照他這一時期給鹹豐帝的上書,葉名琛的戰爭策略大體如下:和洋人直接角力,必敗無疑。但是,“洋人重通商,戀粵繁富,而未嚐不憚粵民之悍。彼欲與粵民相安,或不敢縱其力之所至以自絕也,其始終意計殆如此”。

一句話,葉名琛認為,既然外國人貪戀和當地人做生意,必不至於把廣州搞成兵火之地。這種邏輯,不是發動群眾或者厲兵秣馬,而是站在侵略者視中國為“自留地”的立場,不能不說是一種奇怪的思維方式。

此時的廣東人,並沒有像總督期望的那樣,聯合起來阻止外人入侵。二十年來,粵地的內戰,早就讓民眾不知道誰是敵人,誰是政府,或者壓根兒沒有可靠的政府可言。鹹豐元年開始,廣東治安陷入混亂,四方義軍蜂起。鹹豐四年,在廣東著名的洪兵起義中,廣州僅有一萬五千兵勇,居然抵抗了二十萬人的進攻,守住了廣州城,並最終將洪兵逐出境外,葉名琛就是這場保衛戰的領導者。因此他穩坐廣東巡撫、兩廣總督位置八九年,是同一時期中唯一長期擔任督撫而又不斷被加封的地方大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