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記述無機酸的是徐光啟的一篇手稿《造強水法》。據研究,《造強水法》即製硝酸的方法,其原文如下:“綠礬五斤(多少任意),硝五斤。將礬炒去,約折五分之一。將二味同研細,聽用。次用鐵作鍋,約乘(盛)藥外,尚有空。鍋口稍斂,以承過筒。另用內外有油(釉)大壇一具,約乘(盛)四五十斤者則不裂。以玻璃或瓷器為過筒,一端合於鍋口,一端合於壇口。鐵鍋置炭爐上。壇中加水如損綠礬之數,如礬折一斤則加水一斤也。次以過筒接鍋壇二口,各用鹽泥固濟。鍋下起火,初四刻用文火,漸加武火,滿二十四刻滅火,取起冷定,開壇則藥化為水,而鍋亦壞矣。用水入五金皆成水,惟黃金不化水中,加鹽則化。化過它金之水,加鹽則複為砂,沉於底,惟黃金不能成砂必以酒靛(點)之。……強水用過無力,或有它物雜之,仍用前之器製,則複為水,滓留於鍋矣。盛水壇下宜置一缸,恐一時迸破,水猶在缸也。”
《明末清初的格物窮理之學》一書中,列出了從1580年到1690年,每十年內出版的格物窮理之學的著作。從這張表格中可以看到,16世紀30年代,明代介紹的西方科技著作和翻譯作品一共有一百三十四種,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明朝政府組織翻譯編寫的,而到了清朝時期,隻有八十三種,其中大部分是民間學者繼承明朝遺風而進行的譯著,此後總體趨勢不斷衰減。學者認為,明朝朝廷、士大夫在17世紀對自然科學的鍾愛,迫使傳教士們在中國的活動不得不以學術交流為主,傳教為輔;而在清代,雖然傳教士人數眾多,由於統治者趨近於排斥自然科學,這些外來者做好“本職工作”就行了。
因缺乏自然地理知識,清朝晚期徐桐以大學士之尊,居然絕不肯相信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存在,認為這隻是法國和英國常常來討利益的“借口”。
《徐光啟研究論文集》沉痛地寫道:
“培根死後不過三四十年,他的理想研究院在英國就以1660年(順治十七年)成立皇家學會而實現。隨之而來的,是工業革命和生產大發展。而徐光啟的”度數旁通十事“的擬議,在當時,雖然得到了崇禎皇帝的積極支持和響應,但隨著明朝政府的滅亡,清朝空前殘暴黑暗統治的建立,這樣的規劃,一擱置就是三百年,不能在促進生產上發揮作用。在明朝時期同步於世界發展的中國,經過清朝的反動統治,遠遠落後於世界生產的先進國家,終於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是徐光啟的不幸,也是中華民族的不幸。”
1864年,農曆七月初四,洋槍隊隊長戈登(CharlesGeorgeGordon)準備離開中國。李鴻章奏請朝廷,撥銀一千兩作為路費。對於李鴻章這位位高權重的中國大臣,英國人戈登贈言二十條。
這些贈言收錄在《李鴻章全集》之《譯署函稿》中:一、凡中國與外國議約,須在中國商議,因中國官員若往外國,則易於受蒙,必致失其本心,終於獲罪……三、中國現有深通外國語言文字之人,中國大員並不重用,所用者,多非通才。須知中國通曉外國語言文字之人,必有所能替中國辦事,較用洋人之通華語者,受益多矣……五、中國必為自強之計,否則洋人不能相助整頓一切,務須逐漸興辦,此條必當切記……六、中國一日以北京為建都之地,則一日不可與外國開釁。因都城距海口太近,洋兵易於長驅直入,無能阻擋,此為孤注險著……九、中國須遍地設立電報,並修理運河。此二事較整頓水師尤為緊要。中國有不能戰而好為主戰之議者,皆當斬首。中國欲與外國爭勝,當使華商自往外國,徑向製造廠家購買各貨,則洋商不能於中取利……十三、中外交涉未結之案甚多。中國宜派專員查究,並從公道了結。因各案不結,外國不無介意,實於中外交情有礙……十八、中國宜在香港、澳門兩處各設領事一員……二十、中國急宜設立稅務學堂,令華人學習關稅事宜,以備接替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