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之戰,慘烈壯觀】
時光流逝,歲月如梭,轉眼間又過去了五年,來到公元前628年。
這五年,天下太平,晉文公也如願當上了春秋霸主。小國們都很聽話,楚蠻子也不敢鬧事兒了,一切似乎都很和諧。
就在這一年,一代霸主晉文公去世,年輕的晉太子歡即位,是為晉襄公。
恰巧這個時候另外一個老家夥、晉文公的小老弟鄭文公也去世了,鄭國地處天下正中,交通便利,農、商業均極發達,是謀霸中原必須控製的戰略要地。
晉文公在世時,野心勃勃的秦穆公還有些膽怯,所以並未作出過分舉動,待到晉襄公這個小毛孩上台,他可不放在眼裏,心裏開始癢癢:如果能趁鄭國國君新喪政局不穩率軍拿下鄭國,秦國的國力必將大增,稱霸中原,指日可待啊。
於是,秦穆公不顧老臣蹇叔的反對,於公元前628年年底,命大將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率領三萬大軍向東進發,遠征鄭國。
這是一次極其愚蠢的軍事冒險行動,秦國到鄭國,千裏之遙,沿途盡是窮山惡水與羊腸小道,不但不可能做到完全保密,而且隨時都有被晉國伏擊的危險。
可是秦穆公對這個危險卻視而不見,他死活認定,晉國在國喪期間,是絕對不可能出兵的,晉文公一死,他就是老大,誰敢惹自己?
秦穆公錯了,大錯特錯。因為他忘記了晉國還有一個人活著,那個人就是先軫!這個世界上凡是輕視他的人,都不會有好下場,楚國的子玉就是前車之鑒。
公元前627年春,秦國的大軍還是出發了,曆經千辛萬苦,通過崤函古道挺進中原。
對於晉國來說,這可是個難得的好機會,晉襄公接受了先軫攻秦的建議,發令出兵。晉襄公穿上黑色喪服,親自督軍以提振士氣;總指揮先軫則為秦國人選擇一塊絕佳的墓地--殽山之穀,他要在這裏給秦軍來個關起門打狗,讓其匹馬不還。
《孫子兵法》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製勝,計險隘遠近,上將之道也。”又曰:“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原來,借助險地打伏擊殲滅戰,也是先軫發明、孫武總結的。
公元前627年四月十三日晨,崤山山穀天氣糟糕至極,明明是白天,山穀裏卻陰暗如夜。
秦軍離開祖國已經將近半年之久了,疲憊、困乏、歸心似箭。這該死的小雨讓他們衣發俱濕,難受得不行。而這濕滑而陡峭的崤函古道,徒步走都很困難了,還要辛辛苦苦的運送從滑國搶來的大批輜重,身心的雙重折磨,讓他們苦不堪言。
突然間,震天的鼓聲響起,打破山穀的沉寂,抬頭,山路兩側的高崖上出現了無數晉兵,黑壓壓的如同螞蟻一般,他們用漠然的神色冷冷地看著崖下的秦軍,就像在看一群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