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揭榜醫太後(3 / 3)

“真是鄉巴佬!”禦醫院長看向身後的吳夲們如此一副寒酸相,心裏輕輕地罵了一聲。

第二天,吳夲由禦醫院院長領著進到宮中。

宋仁宗皇帝要親自召見他。

當他一腳踏進宮中,宋仁宗看見出現在自己眼前的這個神醫一身穿著破舊的棉衣褲、布襪草鞋,風塵仆仆,道貌平凡,但說話聲音如洪鍾,上朝不拘禮節,頓時興趣減半。他端詳了一下,覺得這眼前被福建巡撫奏折上稱得神乎其神的“神醫”,充其量不過是個鄉間醫生而已。對他能治好母後的病已不抱太多的希望。但既然他敢揭黃榜,且不遠萬裏專程赴京,曆盡千辛萬苦,念其還有孝心,便抱著讓他試一試的心理,指定禦醫院院長帶他到後宮看看太後。

禦醫院院長本來對吳夲的到來就心存芥蒂,自然,總是千方百計從中作梗,刻意給吳夲醫治太後出難題。

吳夲被領到後宮。

按照宮中規矩,太後的尊榮是不容許外人見到的。因此,太後躺在房裏的床上,由太監從房裏拉出一條紅絲線,讓吳夲在絲線上把脈。說到把脈,這可是中醫的基本功。一切,即切脈;二問,是問診;三看,則是看看病人的舌苔、氣色。一般來說,大凡醫術了得的醫生,隻要一把脈,就能把患者的病,診斷出一、二、三來。

看見太監從房裏拉出紅絲線,吳夲用三個指頭輕輕地按在絲線上,他屏住呼吸,認真地診斷了一會。細心的他發現,這紅絲線裏沒有任何脈象的感覺,知道這裏一定有蹊蹺。因為從他昨天入城門第一眼看到禦醫院院長那情形,再從今天,宮裏宋仁宗皇帝召見的眼神足以讓他心中有數。“凡是一個尚有一絲氣息的人,絕不會沒有脈象的。”吳夲從心裏斷定,一定是有人從中作梗,或采取了不正當的措施,故意引導他作出錯誤的診斷,或許在考驗他的切脈的基本功。於是,吳夲從容地站起身子告訴皇上:“皇上,太後脈搏已經停了,沒法治了,沒法治了。”說後便欲轉身告辭往外走。

宋仁宗和眾人原來想看一場笑話,看到吳夲如此鎮靜自如,而且切脈功底如此厚實,著實大吃一驚,覺得海水不可鬥量,人不可貌相。看來,這猶如老叫化子一樣的鄉間醫生還有一點真本事,最起碼,這切脈的功底就不差。

原來,皇上為了故意考驗吳夲的醫術,故意將紅絲線的另一頭係在床杆上,被他診出沒脈搏,看來,這個吳夲實在非平庸之輩。

宋仁宗是一個聞名於世的孝子,看見吳夲穿上棉衣要走,忙叫禦醫院院長上前勸阻說:“吳夲神醫留步,請再為太後把一次脈。”

吳夲看看周圍一張張神異莫測的臉上表情,心裏也在盤算,這些宮中的人呀,讓人真琢磨不透,怪不得萬元兄臨行前反複叮囑,宮裏水很深呀,自己趟了這裏的水,切切要小心,要謹慎。

吳夲聽了禦醫院長的話,隻好重新坐到案前又伸出三個指頭輕輕地按在那牽出的紅絲線上,聚精會神地把脈,低頭沉思片刻,又一臉嚴肅地說:“沒法治了,沒法治了,太後的脈搏跳得和貓一樣弱。”原來,這次禦醫院院長叫宮女將紅絲線係在貓的腳上。

這貓是太後的寵物,他們以貓來試試吳夲,又被他識破了。

一來二去,吳夲已十分清楚宋仁宗皇帝在禦醫院院長的唆使下,給他為皇太後看病設置障礙。他覺得難以理解,真想一走了之。但想到太後的病痛,想到自己為人宗旨和孝道為先的信條,隻好不失禮貌地說:“皇上,各位大人,既然你們不相信鄉民,那麼鄉民隻好告辭了。”吳夲說完,再次拿起那件棉大衣想起身出門。

“愛卿留步,剛才朕已看得清清楚楚,愛卿醫術了得,醫德高尚,現請愛卿再診斷母後。”說罷,吩咐宮女,“小心伺候,不得有誤。”

看到皇上親自上前挽留,吳夲才抑製自己胸中的不滿,再次坐下。然後,伸出三個指頭按在紅絲線上,垂頭側耳,專心致誌地把脈,切脈,把脈,如此反複三趟,才輕輕地呼了一口氣道:“不礙事,不礙事,太後玉身微恙,在下施以針藥,不出五天,便可痊愈。”

宋仁宗聞後大喜,便叫宮女伺候,讓吳夲隔著幔帳為太後施以針炙。

吳夲此時拿出隨身攜帶的銀針,看準太後的脊背深紮、撚針。然後,取出艾條,慢慢放炙。才細心地詢問太後:“感覺如何?”

“很好,宛如一股清泉潤身,渾身舒展。”太後隔幔回答。

宋仁宗看見母後輕鬆回答,喜笑顏開。正欲招呼恩賜吳夲,隻見吳夲不慌不忙,對宋仁宗說:“皇上且慢,太後因病甚久,身體虛弱,除施針炙,鄉民備有靈陽丹十粒,從今日起每日二粒,五日內定將康複。”說罷,請江仙官取出丹藥交與禦醫院院長:“請太後每日早晨和晚上空腹用黃酒送服。一定!一定。”

以後五天,吳夲每天都在後宮外向宮女了解太後病情變化。而每天都得到太後日漸康安的消息。果然,五天不到,太後已經能下地行走,而且食欲大增,麵色紅潤,身上乳癰已經痊愈。

太後的病終於藥到病除。

自然,太後和宋仁宗喜出望外,十分感激。於是,宋仁宗感念吳夲醫術高明,便有意要賜封他們禦史太醫,以留在宮中為皇家服務。

第六天,宋仁宗再次召見吳夲,太監總管宣讀皇帝詔書要賜封他為禦史太醫。吳夲聽後納頭便拜:“皇上,鄉民立誌修善積德,當年中舉承蒙我皇恩澤,曾任禦史,為拯救眾生,辭官回鄉。因此,吳夲一直視榮華富貴為身外之物,而絕非我之追求。祈盼我皇恩準民醫仍回鄉間,為民服務。”

也算是吳夲幸運,碰上宋仁宗這個開明的皇帝,或者是吳夲的真誠感動了宋仁宗。當宋仁宗看到龍座之下伏地不起的吳夲時,深受感動,竟親自走下龍座,攙扶吳夲起身,並當場下詔書:為褒獎吳夲高尚美德和高超醫術,賜白銀萬兩,並賜他在故裏福建同安白礁村擇地結廬修其悟道,行醫濟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