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腳,如同灌了的沉重的鉛塊,挪一步都那麼沉重,下一個台階全身都在發抖。
這時,五個人全沒了力氣,更沒了笑聲,一步一步地往山下挪著步子。
“難為您了,吳神醫。”陳福海使盡全身力氣,無比感激地道出了心裏話。
“別客氣了,救人要緊,我們都很疲勞了,但要盡量加快步子早點進村。”吳夲雖然血氣方剛,但吃那麼大的苦,一次走那麼遠的路,而且幾天幾夜沒休息,卻還是第一次。說這話時,也顯得有氣無力。
一行人一腳高,一腳低終於踏著夜色走下山來。人還沒進村,就感到一種莫名的恐慌和悲傷籠罩著這個人口不多的偏僻山村。
村口,一個老者在組織一幫鄉親在燒香和焚燒紙錢,一個巫公揮舞長劍和旗子在跳神,這是農村最常見的陋習,家裏人生老病死,又尋找不到解決的辦法。於是,便求神拜佛。此時,見那神漢赤著手腳,手中亂舞著長劍,口中念念有詞,一撥鄉親在虔誠地跪在地上,雙手合十;
離村口不足幾十丈遠的村子,則傳來了陣陣的號哭聲,借著那堆明火堆,不難看出,他們正為死去的親人在悲傷地哭泣著。
這個村,確實不大。
四周被群山包圍,中間是一個小盤地,周圍卻是一幢幢借著山勢而建的高低不平,形狀各異的土樓,稍稍數一數,那哭聲是有六、七處之多。
而那傷心的號哭,撕心裂肺在這小村莊上空交織著,真令人有點毛骨悚然。
大家盡管很累,但不禁被這一陣陣的哭聲刺激的站立不安,那哭聲,那悲傷迅速地占據著每一個人疲憊的身心。
“走,福山、福海,快帶我們去看看,哪家最嚴重,先到哪家!”吳夲說。
“先到我們家吃點東西吧,幾天都沒吃上熱水熱飯了。”福山看到吳夲語氣堅定,一路走來他大致了解這位神醫的性格,用懇求的語氣說。
“先看幾家吧,了解病情,作了準確判斷再說。”吳夲仍然是剛才那種不容改變的口吻說。
“好吧!”福山知道拗不過吳夲,把他們帶到最近的一家。
敲開了門,一行人,風塵仆仆,破門而入。
“叔公,神醫請來了,神醫請來了……”剛進門,福山見到開門的一位老人,有些激動,話沒說完,便全身軟軟地一頭倒在地上。
“神醫來了!”老人看見一行人,老淚縱橫,他對吳夲行了一個90度的大禮,伸出一雙手哆哆嗦嗦。
“福山兄,福山兄!”一邊見到老人如此傷感,一邊見到因疲勞倒下的福山兄弟,吳夲向老人還過禮,蹲下身子為福山切脈,發現這位兄弟是疲勞過度而休克,便告訴福海,“把他抱在床上躺下,先喂一些熱開水。侍蘇醒後喂一些米湯。”然後,看著老人:“家裏有病人嗎?”
“有!有!走!”老人領著吳夲進了一間屋子,走進那昏暗豆油燈的屋裏,裏麵一股惡臭撲鼻而來,躺在床上的是一位臉色臘黃,皮包骨頭的中年漢子,不用猜,這位準是老人的兒子。
吳夲坐在床沿為病人診察。
切脈,脈搏微弱。
掀開被子。
患者全身一陣陣痛苦地痙攣抽搐著,腹下陷呈舟狀。
按他的腿,全身肌肉張力減退,肌腱反射消失,四肢冰涼。
“兄弟,你哪裏難受呀?”吳夲看了上麵一些症狀,想了解一下病人,發現病人已經神誌不清。
“阿公,病人發病幾天了。”吳夲問老人。
“前天開始的。”老人渾身哆嗦。
“家裏還有別的病人嗎?”
“……”老人搖了搖頭,二行老淚順著臉頰而下。
“婆婆,叔母和小弟呢。”農村按輩份,盡管福海與這位叔公的兒子年紀相差無幾,仍然公公相稱。前幾天,這個家五口人,現在怎麼就剩下二人了哪。
“他們走了,走了。”老人忍不住失聲痛哭,老淚紛飛。
福山蘇醒過來了,又和福海帶著吳夲看了幾家病人。
他們的症狀幾乎完全一樣,隻是輕重不一而已。
嘔吐,腹瀉,脫水,抽搐,昏迷,死亡。
而且,從發病開始到死亡,多則四、五天,短則二、三天,到現在全村已經死亡數十人了。
一個隻有200多個人的村莊呀!
吳夲的臉變得非常嚴峻,非常沉重,非常痛苦。他沒有聽過,更沒有見過這種情況,這也包括身邊的江仙官和張聖者,他站起身來在思索著自己以往研讀過的所有醫書。
吳夲一臉毫無表情,他在廳堂裏來回踱步,來回思考,來回地回憶著往事,搜腸刮肚,希望從紛繁的曆史中找到自己解決眼下難題的措施與辦法。
突然,他的眉宇間的疙瘩緩緩地舒展開了,那是很早前研讀過的一本醫書:
《靈樞·五亂》:“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幹,亂於胸中,是謂大免。……亂於腸胃,則為霍亂。”《諸病源候論·霍亂病諸候》:“霍亂者,由人溫涼不調,陰陽清濁二氣有相幹亂之時,其亂在於腸胃之間者,因遇飲食而變發。”《雜病源流犀燭·霍亂源流》:“皆由中氣素虛,或內傷七情,或外感六氣,或傷飲食,或中邪惡、汙穢氣及毒氣,往往發於夏秋。
一、指劇烈吐瀉且有傳染性的病症。《傷寒溯源集·霍亂證治》:“此皆六氣勝複之變也,……或為諸寒濕之間氣客氣所勝者亦然,且尤於陰晴風雨,酷暑暴寒之中,每每有之。一家之中,一裏之內,或闔境皆然,乃時行寒濕也。”症見突然心腹絞痛,上吐下瀉,躁亂煩悶,甚則轉筋,手足厥逆等。治宜溫陽散寒為主,如附子理中湯、急救回陽湯、活血解毒湯、急回生丹、衛生防疫丹等。外治可用刺法、熨法、刮痧法等。二、指嚴重吐瀉的病症。多因暑天感濕,或飲食失節所致。古書稱之:“三焦,水穀道路。邪在上焦,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利而不吐;邪在中焦,上吐下利。病因飲食不節,清濁相幹,陰陽乖隔,輕者止曰吐利,重者揮霍擾亂,乃曰霍亂。”古書又稱之:“又有暑天受濕,嘔吐瀉利,發為霍亂。此停食伏飲所致。宜分寒熱治之,熱者口必渴,黃連香薷飲主之;寒者口不渴,藿香正氣散主之。”根據病因與症狀的不同,又分幹霍亂、濕霍亂、暑霍亂、熱霍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