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情緣之間(2 / 3)

“這樣好,真是有這樣的評價我倒心安理得,就怕……”鄭萬元笑笑。

“就怕不這樣評價是嗎?”曾海水反問道。

“是呀!這幾年做人做事實在,人也活的踏實。”鄭萬元說到這裏,看到地上用麻繩捆著四大捆的東西,柴火不像柴火,“你們這是……”

“這是艾草、益母草。還有燈錢草,這些都是很好的草藥。我和海水幾年沒見吳夲,吳大人了,很想他。想到他在做醫生,這不,采了二擔草藥準備看他,也順便送一些藥給他。”蘇水木有些興奮。

“您呢?您去哪巡查呀?”曾海水看到鄭萬元反問道。

“這真是緣分呀!我昨晚跟肖大人商量今天也正想去看看吳大人,怎麼都想到一塊,這世界上的事情竟然那麼巧。”鄭萬元顯得特別高興。

“今晚……”曾海水試探地問。

“今晚宿小盈嶺涼亭,我們也有一段時間沒同食同宿啦,緣分,絕對的緣分。”鄭萬元手一揮,交代衙役,“做飯,做五個人的飯。”

衙役放下行李,開始忙碌起來。

鄭萬元、蘇水木、曾海水又開始聊起來。

“你們呀,想得真周到,送藥去,真是兄弟情誼呀。”鄭萬元說。

“是啊!現在正好深秋,農活不多,又是收草藥的季節,我們想了無數次要去看吳大人,就是抽不出空,況且,這去也不能空手呀。”

“是啊,千裏送鵝毛,禮輕情義重,可貴,可貴。”鄭萬元在心裏念叨著。他看著眼前二位質樸的農家兄弟,思緒在不斷地起伏。

“吳夲兄弟辭官回鄉,卻幹著一份驚天動地的事業,令人敬佩,但我們一介農民,想幫他也心有餘而力不足,此次無非是敘敘舊而已。”蘇水木看著鄭萬元說。

“是啊!我昨晚與肖大人也談到此事,現在我們也沒多少財力,隻好各自拿一個月的俸銀。但,依我理解吳夲兄弟是個輕財重義之人,這一些足矣。”

一個晚上,三個人幹喝了曾海水攜帶的地瓜燒,借著酒興,海闊天空地聊著,沒完沒了,不知聊到何時才入睡,誰也不清楚。

那邊,鄭萬元幾個高高興興,暢快淋漓地通霄聊著;

這邊,吳夲卻碰到一件非常撓頭的事情。今天早上,陳昌益起的較早,打開房門,發現門口的一副籮筐裝著二個周歲不到的一對男女孩子,他趕緊叫醒吳夲、江仙官和張聖者。是啊,四個大男人,原來吳夲收養的阿元、阿英都還沒有人照顧,這又來了一對周歲孩子,如何是好啊!

“真是!”看到籮筐裏的孩子,吳夲心疼地先把一個搶在懷裏,放下了,又抱起另外一個,心裏全然沒有了主意。

“也許是吳夲兄擁有滿腔的仁愛之心,附近的老百姓又無力養育二個孩子,所以就托付給你了吧。”江仙官、張聖者一臉無奈。

陳昌益更是不停地搓著雙手,在孩子周邊不停地轉悠著。

“仙官兄,如何是好啊!”吳夲雖從內心憐愛這二個小生命。但是,憐愛和撫養卻是一個不同的概念,他也拿不定主意。不收養,這孩子送到哪去呀。收吧,自己確實沒有力量。

四個男人束手無策。

“哇呀!哇呀!”大男人沒了主意,可是不懂事的孩子卻不了解大男人的難處,一個勁地哭,一個勁地在叫。

“吳夲兄,好歹這也是二條生命,不管如何處理,先請你母親幫助料理一下,再商量一個辦法吧。”江仙官也沒主意,突然靈機一動,養這孩子隻有拜托伯母了。

“對!對!對!”吳夲聽了仙官的話,稍一沉思,覺得這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便叫昌益趕到白礁家裏,請母親當救兵,先把二個小家夥安頓一下。

母親來了。

又是換尿布,又是煮飯湯。

好半天總算把二個寶寶安頓下來了。

一撥人的心剛剛得以歇息。突然,張聖者遠遠看到,那阿元、阿英放學回來,又領著二個哭哭啼啼四、五歲的孩子回到家裏來了。

“阿元,這是怎麼回事?”吳夲看著阿元問。

“阿叔,我和阿英放學回來,在那路口看到這二個小弟弟、小妹妹在哭。一問,他們說,他們的父母親不要他們了。”阿元很懂事,說明了情由。

“噢。”吳夲感到真是巧了。昨晚來一對孩子,中午又來一對,真是無巧不成書呀,便低下頭問那孩子:“你爸爸、媽媽呢?”

“他們走了,嗚!嗚!嗚!”一問起他們的父母,二個孩子傷心地哭了起來。

“你們記得你是哪裏人嗎?”

“這條路一直走,一直走。”男孩膽子大,一邊哭,一邊說,那烏黑的臉,真的比花貓的臉還花,真讓人忍俊不禁。

“一直走到哪裏呀。”江仙官看到孩子,試圖問個水落石出。

“就是從這裏一直走,走到很遠,很遠。”那女孩也跟著哥哥一起哭著。

仙官一臉無奈,用手一攤,束手無策。

“媽,隻好將他們收養起來吧,這也是緣分。”吳夲苦笑一下,“大家每人省吃一口,省點給這些孩子吃吧。”

“阿叔,他們還沒名字呢。”阿元挺懂事,天真地拉著吳夲的手說:“也給他們取個名吧。”

“取名?”

“對呀!阿叔。就像給我和哥哥取名一樣。”阿英也在一起湊熱鬧。

“好!”吳夲看到一對小孩實在令人可愛。想了想,“這樣吧”,他指了指阿元帶回來的一對孩子中的男孩,“你叫四進。”

“四進!”

“你叫三紅。”吳夲又指了指那小女孩。

“三紅!”幾個人同聲重述。

“這一對小的呢,男的叫二舉,女的叫一秀。”吳夲說完如釋負重,他搬了一張小板凳,孝順地坐在母親身邊:“媽,要嗎,我們要村裏再請一、二個人來幫忙,您看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