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在鄉間發糕還有另一層意思,發,就是發財;糕,就是高升的意思。
看到三鬥米蒸好的發糕,擺在客廳裏堆的像小山一樣,吳通夫婦有著心裏上的某些滿足,盡管興奮和勞作徹夜不眠,忙裏忙外,但還是左思右想,生怕還有哪些事情被遺忘。
“對!黃氏!”吳通突然叫做老伴。
“哎。”碰上喜事,正在忙的不辨南北的老伴應聲都變了調。
“儀仗報喜,我們還得準備幾個紅包,給報喜官員圖個吉利。”
“好!好!好!”妻子聽完丈夫的話,又一個翻箱倒櫃,把一輩子點點滴滴攢下來的碎銀和銅板一起清理出來,用紅紙一包又一包包好,以便到時給報喜的官員。
幾個鄰居叔伯已按照主人的要求,幫忙把家裏養的幾隻肥雞肥鴨殺好了,已按照祭祀要求擺在客廳裏。現在隻要等到報喜的儀仗一到,就可以到祖祠去謝祖,去告慰天地神明,告慰列祖列宗。同時,還得準備款待鄉親長輩吃個簡單的午飯。總之,農家人,家底薄,但純樸;知恩圖報,講情義,要麵子。但人窮誌不短;家窮,但禮數不能窮,禮數不能缺。
兒子吳夲,字華基,這幾天也忙個不停。這個閩南青年,個子中等,卻長得斯斯文文。由於一直受父母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父母修善積德,樂行好施,是一個非常傳統的後生才俊。十年寒窗,知書識禮,又加上天資聰穎,聽到今科中舉,自然心中有著說不出的喜悅。他既沒有富家子弟那種不恭,也沒有鄉野子弟那種自悲,麵對人生的轉折,他這幾天一直在思考如何走好今後人生的道路。盡管已經24歲,除了讀書,幫忙父母農作之外,他的生活還有很豐富的一方麵,就是經常幫鄉間醫生的父親服務鄉鄰。因此,方圓幾十裏,數不清的農戶家庭他都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和了解。他了解鄉村、熱愛鄉鄰,更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幫助他們擺脫苦難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知道自己不具有真龍天子的命,難有拯救蒼生的力氣。但自己有著一份心,一份情可以奉獻。按照父母的要求,他很早就起了床,準備把箱底裏最好的長衫穿在身上,這是他唯一的一件最體麵的衣服,在北方稱為行頭,隻有重要活動或者喜事才穿在身上。看到父母在並不寬暢的房子裏忙東忙西,便把這衣服放在床頭上,趕緊幫忙拿起水桶,想到村子中央的水井去挑水。
“華基,你坐一下,今天是你的大喜之日,水我去挑,等一下報喜隊伍來,要注意規矩。”盡管兒子大了,但再大,在父母麵前還是兒子,吳通看到吳夲挑著水桶要出門,叫住他。
“不礙事,阿爸。”吳夲聽到父親的叫喚,回過頭,看到已是滿頭白發,但又十分和藹的父親,深情的應道。
“華基,聽爸爸的,今天是你的大喜之日,這些事,我和你爸來做。”母親黃氏憐愛的看著兒子,走上前想接過吳夲肩上的水桶。
當然,在鄉間發糕還有另一層意思,發,就是發財;糕,就是高升的意思。
看到三鬥米蒸好的發糕,擺在客廳裏堆的像小山一樣,吳通夫婦有著心裏上的某些滿足,盡管興奮和勞作徹夜不眠,忙裏忙外,但還是左思右想,生怕還有哪些事情被遺忘。
“對!黃氏!”吳通突然叫做老伴。
“哎。”碰上喜事,正在忙的不辨南北的老伴應聲都變了調。
“儀仗報喜,我們還得準備幾個紅包,給報喜官員圖個吉利。”
“好!好!好!”妻子聽完丈夫的話,又一個翻箱倒櫃,把一輩子點點滴滴攢下來的碎銀和銅板一起清理出來,用紅紙一包又一包包好,以便到時給報喜的官員。
幾個鄰居叔伯已按照主人的要求,幫忙把家裏養的幾隻肥雞肥鴨殺好了,已按照祭祀要求擺在客廳裏。現在隻要等到報喜的儀仗一到,就可以到祖祠去謝祖,去告慰天地神明,告慰列祖列宗。同時,還得準備款待鄉親長輩吃個簡單的午飯。總之,農家人,家底薄,但純樸;知恩圖報,講情義,要麵子。但人窮誌不短;家窮,但禮數不能窮,禮數不能缺。
兒子吳夲,字華基,這幾天也忙個不停。這個閩南青年,個子中等,卻長得斯斯文文。由於一直受父母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父母修善積德,樂行好施,是一個非常傳統的後生才俊。十年寒窗,知書識禮,又加上天資聰穎,聽到今科中舉,自然心中有著說不出的喜悅。他既沒有富家子弟那種不恭,也沒有鄉野子弟那種自悲,麵對人生的轉折,他這幾天一直在思考如何走好今後人生的道路。盡管已經24歲,除了讀書,幫忙父母農作之外,他的生活還有很豐富的一方麵,就是經常幫鄉間醫生的父親服務鄉鄰。因此,方圓幾十裏,數不清的農戶家庭他都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和了解。他了解鄉村、熱愛鄉鄰,更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幫助他們擺脫苦難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知道自己不具有真龍天子的命,難有拯救蒼生的力氣。但自己有著一份心,一份情可以奉獻。按照父母的要求,他很早就起了床,準備把箱底裏最好的長衫穿在身上,這是他唯一的一件最體麵的衣服,在北方稱為行頭,隻有重要活動或者喜事才穿在身上。看到父母在並不寬暢的房子裏忙東忙西,便把這衣服放在床頭上,趕緊幫忙拿起水桶,想到村子中央的水井去挑水。
“華基,你坐一下,今天是你的大喜之日,水我去挑,等一下報喜隊伍來,要注意規矩。”盡管兒子大了,但再大,在父母麵前還是兒子,吳通看到吳夲挑著水桶要出門,叫住他。
“不礙事,阿爸。”吳夲聽到父親的叫喚,回過頭,看到已是滿頭白發,但又十分和藹的父親,深情的應道。
“華基,聽爸爸的,今天是你的大喜之日,這些事,我和你爸來做。”母親黃氏憐愛的看著兒子,走上前想接過吳夲肩上的水桶。
“不,媽!你們休息,我去挑,我年青,很快的。”吳夲不等母親碰到扁擔,便快步出門。
不一會,鄉親們都陸陸續續前來道喜,他們或許手拎著一隻雞,或許手拎著一隻鴨,或許小竹籃裏裝著幾顆自家雞鴨下的蛋,莊稼人都知道,官府來報喜,是大喜事,窮家,窮村不能窮外麵,窮家不能窮麵子。而且,村裏這幾十年來吳通夫婦給大家帶了好頭,作了示範,久而久之,也成了不成文的規矩,不成文的習慣。一家有難大家幫,一家有事大家做,一家有喜大家共同分享。這就是閩南鄉間最純樸的民風,大家不分彼此。雖然各家各戶各自一根煙窗冒煙,各自吃著自家做的飯,但一遇紅白喜事,大家都會相互幫襯,相互照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