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場股權質押的情況

從規模來說,A股幾乎無股不押,截至2018年10月質押市值達到了4.9萬億元,占A股總市值近10%。

從質押比例,也就是上市公司質押股票數占公司總股本的比重來看,總體在22%左右,有74%的股票低於30%,5%的股票達到50%以上。

從解押情況來看,2018年質押到期規模已經上升到2.6萬億元,但是實際解押隻有1.6萬億元。同時,“借新還舊”已經行不通了,質押融資額已經低於到期的需解押規模了。所以對企業來講解押的壓力也到了高峰。

質押股爆倉的機製及後果

股東還款是正常的解押路徑,但應當注意,股權質押的抵押物是股票,它的價格波動性是非常大的,一旦股價不如人意,抵押物的價值大幅下跌,質權人就有無法正常收回資金的風險。為了確保正常收回資金,質權人會對股價逐日盯市,並劃定股價警戒線和平倉線,來度量質押的風險。

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這兩條線:100元的股票,拿去質押融資,如果質押率為40%,可拿到40元,這時警戒線就是40元×[1+融資成本(比如10%)]×警戒比例160%,結果是70元左右;平倉線是把警戒比例160%改成140%,結果是62元左右。當股票價格不斷下跌時,跌到警戒線70元時,就會要求股東補倉了,如果跌到平倉線62元以下時還沒有補倉,質權人就有權強行平倉,也就是大家聽過的質押股爆倉了。

也就是說,當股價下跌到危機線,大股東不願意或者沒能力補時,就會迎來爆倉。爆倉主要會帶來兩個風險:一是衝擊股價;二是如果控股股東質押比例過高,可能會喪失控股權。2016年,同洲電子成為第一家因大股東股權質押達到平倉線而轉讓控股權的公司。當時的實際控製人袁明質押給國元證券1.22億股,占持有比例的96.53%,後來因為經受不住平倉壓力,與小牛資本達成意向轉讓控股權,才得以解押。所以,如果股價不斷下跌,對質押股東而言,壓力是非常大的。

2018年股市低迷,質押爆倉風險集中暴露。比如7月13日,凱瑞德公告稱,因近日公司股價下跌,股東任飛、王騰通過山西證券融資融券賬戶持有的部分公司股票被強製平倉,平倉數量合計547萬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3.12%。7月17日,迪維迅也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北京安策質押給德邦證券和第一創業證券的部分股票出現平倉被動減持的情況,累計減持股票占公司總股本的0.66%。大麵積的質押股爆倉,使質押股東們苦不堪言。

但正如一枚硬幣有正反麵一樣,當上市公司大股東被股權質押爆倉危機壓垮時,也為外部人提供了低價接盤其股權甚至控股權的絕佳機會。2018年年初至10月,發生實際控股人變更的公司就有76家。

當時接盤的外部投資者大致有三類:國資國企、金融資本和互聯網獨角獸。三類投資者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國資接盤。76家變更控製人的公司中,有近22家的接盤方是國資。國資接盤的益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首先,對於麵臨資金斷裂的公司和股東來說,引入國資不僅可以緩解流動性,而且有了國企背景,公司從銀行獲得授信將更為便利;其次,對於國資來說,不僅可以取得控股權幫助上市公司起死回生,而且還能因此為地方的納稅提供支撐保障。

爆倉危機下的收購最大的特點就在於轉讓價格極其便宜,當時甚至出現了1元購、0元購這種不可思議的案例。例如上市公司金一文化的原實際控製人將控製權轉讓給海澱國資委,代價隻是象征性出資1元,而交易標的是1.49億股股份,對應市值近12億元。這還不是最便宜的,2018年5月,“*ST天業”以0元的價格將10.2%的股權轉讓給高新城建,而接收方背後實際是濟南高新區國資委。

這波股權質押風愈演愈烈,最終引起了監管層的介入。監管層不斷發布利好政策,鼓勵國資、券商、險資、私募基金等各級主體幫助紓困,尤其是民企股權質押風險。2018年10月23日,深圳市政府安排數百億元資金,幫助當地上市公司緩解短期流動性難題,打響了股權質押紓困的第一槍。在這之後,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各地方政府以及滬深交易所紛紛助力股權質押紓困基金。2019年4月各地政府紓困專項基金規模已超3500億,券商、基金、保險相關產品規模分別達2000億元、725億元、1060億元,另外已有超93億元的紓困專項債已完成發行。按此計算,目前紓困資金總規模已超7000億元,已有至少74家A股公司宣布獲紓困基金支持或正在開展合作。在各方支援下,上市公司股權質押風險逐步降低。並且,目前股市已經處於估值底部,股價下跌的空間也較小,股權質押的風險得以緩解。

總結一下。我們介紹了什麼是股權質押,A股在2018年股價不斷下跌時,股權質押的情況、質押股爆倉產生的機製及後果,然後也介紹了當時質押危機背景下給外部人的潛在投資機會。2018年是股權質押風險集中爆發的典型年,不過後來在多方主體的努力下,在各種紓困基金的幫助下,這個A股的係統性危機已經基本得以緩解。

中國式減持:大股東減持背後的套路

2005年6月,建設銀行引入美國銀行作為其戰略投資者,所持股票禁售期為三年,雙方在個人銀行業務、公司治理、風險管理等方麵進行了深入的合作。三年後,也就是2008年,解禁期到來,恰逢次貸危機爆發,美國銀行在並購美林後存在嚴重的資本不足。為了滿足資本充足率要求,美國銀行兩年內連續四次減持建行H股來補充資本金,累計套現約194億美元,這就是大股東減持背後的變現邏輯。同樣,大股東減持一直圍繞著A股市場。2019年1月份共有272隻個股迎來解禁,以最新收盤價計算,合計解禁市值超2700億元。定增限售股或首發限售股在解禁後會對市場形成減持壓力,基於這種預期,市場會提前做出反應。但為了實現高位變現,大股東往往傾向於做高股價來獲益。這節我們就來探討這些大股東減持背後的套路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