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分析:如何發掘核心競爭力與護城河?

護城河理論

最近網上有一個詞我很喜歡,叫作“硬核青年”,我特意查了一下意思,說的是一些年輕人有過硬的本領和內心,標榜為硬核青年。所以企業也要做“硬核企業”,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護城河,才能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我就跟大家說一下怎麼去發掘這種“硬核企業”。

企業的護城河理論最早是投資大師巴菲特提出來的,在1993年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首次提出了“護城河”概念。他在信中寫道:“最近幾年可樂和吉列剃須刀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實際上還在增長。它們的品牌威力、產品特性以及銷售實力,賦予它們一種巨大的競爭優勢,在它們的經濟堡壘周圍形成了一條護城河。相比之下,一般的公司在沒有這樣的保護之下奮戰。”在這之後的致股東信中,巴菲特不斷強調這一概念,他提出“我們希望企業的護城河每年都能不斷加寬。這並不是非要企業的利潤要一年比一年多,因為有時做不到。然而,如果企業的護城河每年不斷地加寬,這家企業會經營得很好”。

這一護城河理論也被後麵的研究者加以完善,晨星公司證券分析部主管帕特·多爾西在他的著作《巴菲特的護城河》中總結了“護城河”的具體內容。護城河主要有四條。

第一條護城河是無形資產。無形資產是不具備實物形態但可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的資產,具體的數字可以在上市公司年報中查到,一般是指專利、商標、土地使用權等,可以彰顯一家公司的品牌價值。但大家要注意的是,隻有當品牌能讓消費者長期付出品牌溢價時,這個品牌才有可能形成護城河。像小米公司,很受年輕人歡迎,但是卻難以因為小米這個品牌收入額外的品牌溢價,因為小米之前主打的是性價比。這就導致了消費者的刻板效應:我為什麼要花更多的價格購買小米手機?而像奔馳這種名牌汽車,盡管我們知道高質量的車自然要貴一點,但明知成本並沒有那麼高的情況下,我們還是願意為奔馳那個經典logo(標誌)付出溢價,這就是品牌的護城河。

第二條護城河是轉換成本。轉換成本無處不在,看一看錢包中的銀行卡,當你懶得把存款從中國銀行轉到工商銀行時,中國銀行就享受了轉換成本的護城河效應。現實情況中,有一些轉換成本效應發生在特定的軟件中。如果一家企業用習慣了某家公司的財務軟件,就不願意冒著財務數據遺失的風險更換財務軟件,盡管另一家會便宜一些。這就是這家軟件公司的護城河。這也導致一些轉換成本低的企業麵臨激烈的競爭。共享單車市場就是這樣,我們從小黃車轉到摩拜,或者從摩拜轉到小藍車並不麻煩,隻是看哪種單車附近有而已,所以當前的共享單車企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

第三條護城河是網絡效應。網絡效應和用戶有關,用戶人數越多,護城河越寬。網絡效應通常在信息類行業中發揮作用,因為這類企業用戶數量擴張得很快。前不久羅永浩做出來一種社交產品——子彈短信,一開始很火,後來就不行了,因為很難持續獲得用戶,大家用微信已經習慣了,當然這裏麵也有轉換成本的原因。網絡效應另一個奇特的點在於價值增幅大於節點增幅,也就是說當增加一個節點或一個用戶時,整體價值增長更快,是一個指數型圖像。比如某家快遞公司新開一家店,由於這個店可以連接全球各地,所以每多開一家分店,總體收入就多一份增長,直到收入無法增長。這些四通八達的店和越來越多的業務就是快遞公司的護城河。

第四條護城河是成本優勢。前麵三類護城河主要是針對企業定價權的,對企業自身來講,低成本是一條寬厚的護城河。成本優勢有三種:第一類是流程優勢,當企業利用流程創新樹立成本優勢,而新進入的企業無法迅速複製這一流程時,企業會獲得短暫的優勢。當初戴爾通過直銷和訂單式生產實現了存貨最小化,贏得了一定的成本優勢,但隨著惠普和聯想加入這個市場,這個優勢沒有當初那麼大了。第二類是優越的地理位置,這個優勢比較持久,其他企業難以複製。第三類是獨特的資源優勢,比如石油和天然氣,在資源枯竭前具有極強的優勢。

這幾條護城河共同帶來了核心競爭力——定價權,當企業擁有定價權或者是議價權時,就足以應對市場的各種變化,成本上升時可利用品牌溢價抬升價格,競爭者也會因轉移成本過高而不敢進入這個市場。

護城河理論的常見誤區

根據這一護城河理論選擇行業或公司時,我們有時會陷入這樣幾個誤區。

第一,優質產品並不等於護城河,難以被替代的才是。諾基亞一度很優秀,做出了不錯的手機,但是後麵被蘋果這樣的智能機替代。而像茅台酒這樣具有地域特色的優質產品,很難被其他地方生產出的酒類替代,哪怕其他地方的酒很出色,也無法替代茅台。

第二,企業的絕對規模大並不等於護城河,相對規模大才是。很多絕對規模大的企業並沒有建立護城河,比如曾經的柯達,它不太願意做出改變,最終潰敗。哪怕企業絕對規模不大,但是相對規模較競爭者高,這家企業也擁有護城河,比如在某類特定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所以比起抓大池塘的大魚,不如抓小池塘的大魚來得穩妥。

第三,卓越的管理層並不等於護城河,企業高效的管理流程才是。很多明星級CEO的確能振奮一家企業,但在當前的商業環境裏,管理層的變動是家常便飯,而企業的管理流程一經確定就不會經常變動,所以高效的製度非常重要,盡管這樣的製度是由卓越的管理層製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