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 等待(1 / 2)

因為缺少,隻能等待。

因為需要,必須等待。

當事物尚未成熟,當事物本身處於質變過程,當人還在對事物進行檢驗,等待是客觀的客觀,更是現實的現實。

等待無處不在。而有一種等待,它的名字叫責任。

美國有個實驗從1879年開始,到2019年已有140年。按照計劃,這個實驗將會在2100年結束,也就是還會再繼續進行81年。這個實驗的發起者叫威廉,是個植物學家。這個人一輩子都在跟植物打交道。當時的人們一直不知道植物的種子在發芽前,可以在土壤裏存活多長時間。於是威廉在1879年設計了一個實驗,找20個玻璃瓶裏麵裝上潮濕的沙子。然後在每個瓶子裏放50顆種子,把這些瓶子埋起來。以後每隔5年挖出一個瓶子,然後把種子拿出來,檢查一下這些種子是否還存活,是否還可以發芽。威廉從埋下瓶子的第一年,一直到威廉退休一共挖出了6個瓶子,也就是說他自己為了這個實驗,花了30年時間。他一生都在等待實驗結果中度過,他退休前把這個實驗計劃和數據以及今後漫漫等待傳給了一個同事。百年等待,現在實驗結果已不再那麼重要了,他們已經把實驗當成了一種責任傳承下去。

用責任完成等待,等待因此成為追求,因此成為理想,也因此成為擔當。

當然,有些時候,有些地方,等待又叫策略,也叫惰性和無奈。

在責任、追求、策略那兒,等待是一種積極力量;而在惰性、無奈、盲目那兒,等待卻是滿心消極。人生在消極或積極中,總是從一個等待出發,到達下一個等待。

後羿在等待中死了。等待戈多的戈戈在無望中等來另一個流浪漢狄狄。同樣,威廉的接班人開啟了第7個瓶子後再苦苦等待實驗的結果。

歲月流轉,很久很久以前的那個女孩是否還在石橋邊將“等待”繼續?

這時,佛出現石橋邊,問女孩是否滿意不經意一瞥的見過。女孩則提出要比見更進一步,能夠摸到他。佛說,摸到他可以,但你還得再修五百年。

就這樣,女孩變成了一棵大樹,立在一條人來人往的官道上,每天都有很多人經過。女孩每天觀望著,無數次希望卻換來無數次的失望。若非前五百年的修煉,她早就崩潰了。

日子一天天過去,女孩的心逐漸平靜,她知道,不到最後一天,他是不會出現的。又是一個五百年,最後一天,女孩知道他會來的,但她的心中竟然不再激動。他終於來了,還是穿著她最喜歡的長衫,臉還是那麼俊美,女孩癡癡地望著他。這一次,他沒有匆匆走過,因為天太熱了。他注意到路邊有棵大樹,決定倚靠著休息一下,漸漸地閉上雙眼睡著了。女孩終於摸到他了,而他就緊靠在她的身邊,但是她卻無法向他傾訴這千年的相思,隻有盡力把樹蔭聚攏,為他遮擋毒辣的陽光。男子小睡片刻,拍拍長衫上的灰塵,動身前一刻,他回頭看了看,輕輕撫摸一下樹幹,然後,頭也不回地走了。

因為缺少,隻能等待。

因為需要,必須等待。

當事物尚未成熟,當事物本身處於質變過程,當人還在對事物進行檢驗,等待是客觀的客觀,更是現實的現實。

等待無處不在。而有一種等待,它的名字叫責任。

美國有個實驗從1879年開始,到2019年已有140年。按照計劃,這個實驗將會在2100年結束,也就是還會再繼續進行81年。這個實驗的發起者叫威廉,是個植物學家。這個人一輩子都在跟植物打交道。當時的人們一直不知道植物的種子在發芽前,可以在土壤裏存活多長時間。於是威廉在1879年設計了一個實驗,找20個玻璃瓶裏麵裝上潮濕的沙子。然後在每個瓶子裏放50顆種子,把這些瓶子埋起來。以後每隔5年挖出一個瓶子,然後把種子拿出來,檢查一下這些種子是否還存活,是否還可以發芽。威廉從埋下瓶子的第一年,一直到威廉退休一共挖出了6個瓶子,也就是說他自己為了這個實驗,花了30年時間。他一生都在等待實驗結果中度過,他退休前把這個實驗計劃和數據以及今後漫漫等待傳給了一個同事。百年等待,現在實驗結果已不再那麼重要了,他們已經把實驗當成了一種責任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