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常何的府上養著一位名叫馬周的門客,出身貧寒卻有博古通今之才,隻是脾氣有些古怪。他最開始是在家鄉附近當一個小文官,但他胸懷淩雲之誌,又認為自己有經天緯地之才,所以做這種小事很不合他的胃口。有次跟上司發生衝突後,他就順理成章地離職,遠赴長安。途中到旅店投宿,因為身上銀兩不多,被店家看成窮酸的騙子。一天,他向店家要了一鬥八升酒,獨自靠在窗邊豪飲。眾人看他雖然一身布衣打扮,但氣質非凡,不亞於那些錦衣華服的風流雅士,心中都暗暗稱奇。來到長安後,馬周就一直在常何的府中白吃白喝,心中對常何十分感激。
當聽說常何的煩惱後,被養得白白胖胖的馬周就替常何寫了篇文章。馬周提筆,頃刻而就。常何睜大了眼睛:“你這就寫好了?”
馬周胸有成竹地笑笑:“大人隻管拿去給皇上,在下保證他重重有賞。”
第二天,太宗看到了這篇文章,邊看邊讚不絕口,隻覺通篇文章洋洋灑灑、文辭秀麗,又句句切中時弊,讀來有振聾發聵之感,還不等讀完,就忍不住拍案叫絕。再一看署名,居然是武將常何。
太宗從常何的相貌就能看出,他根本寫不出這樣的文章來,於是叫來常何問話。
常何素來忠厚老實,便不加隱瞞地回道:“陛下,微臣胸無點墨,怎麼會寫出這麼好的文章呢?實不相瞞,這篇文章是微臣府中的門客馬周所寫。他自幼飽讀詩書,德才兼備,寫文章自然不在話下。”
太宗高興地說:“想不到你府上還有這樣的人才,如果朕棄之不用,恐怕就要悔恨終生了。愛卿,不如你立刻回府把他給朕請來。”於是,常何領命回府。
太宗一邊等人,一邊又拿起案上的文章細細參詳。時間過去很久,居然還沒有人來報。太宗就站起來:“來人,快備好車馬去常何府上把馬周請來。”
過了一會兒,仍然沒有看見馬周的人影,太宗有些著急,就派了一撥人再去請。有人見了,就在一旁說:“馬周這人真夠大膽的,陛下盛情邀請,他居然遲遲不來。”
太宗聽了,就斥道:“古有三顧茅廬,今日朕求才若渴,好不容易遇著一位,便是多請幾次又有何妨?”到了後來,他再也坐不住了,又派了一撥人去常何府上,他自己也走到殿外去張望,看看有沒有人回來稟報。終於,在太宗四請之後,馬周進宮麵聖。
在這次的會麵中,馬周跟太宗相談甚歡,第二天就被授予官職。他才能卓越,一生為國事操勞,深得太宗賞識,成了曆史上有名的布衣卿相。
阿龍辭典 馬周
馬周(601-648),唐初重臣,山東人,苦孩子出身,以出色的才幹和卓越的見識,深得太宗賞識,仕途一路高奏凱歌,官至宰相(中書令)、組織部部長(吏部尚書)。太宗曾經感慨:“我一會兒不見馬周,心裏就會想他!”當馬周生病時,太宗命禦廚為他做飯,命禦醫前去看護。馬周死後,被特賜陪葬皇陵,可真是“生的光榮,死的偉大”!
阿龍看熱鬧
近水樓台先得月
我們沒有看到馬周這家夥的那篇文章,不過從他後來的執政能力來看,這是個不世出的人才。馬周年輕時就已經有這種政治才能,卻在一個城門官手下混了那麼久。如果不是常何為李世民關門打狗而立下大功,又因為他自己寫不出文章,馬周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出頭。所以說,想要成功,就要有近水樓台。在老總附近住地下室也要比在郊區住別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