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顏色論(2 / 3)

還有人認為,祖賓理論中對愛情的描述也適用於友誼。朋友也可以有聯合與依賴的需要,也可以有幫忙的傾向,也可以獨占與融合。比如在一些電影裏,特別是描寫中學生的電影裏,女生會有你和我交朋友就不許與那個人交朋友的情節;男生則會有加入幫派的情節,作為這群人的朋友,就不是那群人的朋友。所以,朋友裏麵也有這種獨占性的傾向。

在探討愛情問題中,有一個問題給很多人造成了困惑,到底愛與喜歡有什麼不同?通常會產生困惑是因為你已經離開了喜歡,走到愛的地方。純粹的喜歡通常不會讓人感到困惑,你和一個人是純粹的友誼,沒什麼可困惑的;你和一個人已經是戀人,也不會困惑。正是這種“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情況下,才會困惑。Zubin對愛與喜歡的關係進行了認真的量化區分。

愛的顏色論

愛情量表(love-scale)項目

1.假如某某心情不好,我就應該馬上安慰他(她)。

2.我覺得我可以告訴某某幾乎所有的事。

3.我發現我很容易忽略某某所犯的錯誤。

4.我會為某某做幾乎所有的事。

5.我想獨占某某。

6.如果我永遠不能和某某在一起,我會覺得很痛苦。

7.假如我寂寞的話,我第一個會想到去找某某。

8.我主要關心的是某某的福祉。

9.我會原諒某某所做的任何事。

10.我覺得該為某某的幸福負責。

11.當我和某某在一起時,我會花很多時間看著他(她)。

12.某某告訴我秘密時,我會很高興。

13.沒有某某的話,我會活的很難過。

喜歡量表(liking-scale)項目

1.當我和某某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幾乎都是一樣的心情。

2.我認為某某很容易適應。

3.我會高度推薦某某一個需要負責任的工作。

4.在我看來,某某是一位相當成熟的人。

5.我很相信某某的良好判斷。

6.許多人在簡短認識之後就會很喜歡某某。

7.我認為某某和我是很相似的。

8.我會在班級或是團體選舉中投某某一票。

9.我認為某某是一位很快贏得別人尊敬的人。

10.我認為某某是一位相當聰明的人。

11.某某是我所認識的人中間最可愛的一位。

12.某某正是我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

13.在我看來,某某很容易受到別人的推崇。

約翰·艾倫李(John Alan Lee)的愛的顏色論(color the ory of love)非常有名。李於1970年在他的博士論文《愛的分類》中提出此理論,接著在1973年出版專著《愛的顏色》。John Alan Lee認為,愛情跟顏色是可以類比的,怎麼類比呢?因為顏色有所謂的三原色,原色又可以互相配合而產生其他的顏色,所以他覺得這是一個顏色論(color theory),他也特別強調愛情的風格不是一成不變的,但是常見的有六種。前三種是愛情的三原色,後三種是愛情的延伸色。

第一種叫做肉體愛(eros)。也就是身體上強烈的吸引,英文就叫physicalattra,簡單說就是被帥哥、美女所吸引。肉體愛的另一種表現就是一見鍾情,這種故事在電影裏特別多,日常生活中則非常少。有人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大概隻有16%到18%的情侶是一見鍾情。所以一見鍾情不是沒有,隻是通常你碰不到。

第二種叫做同伴愛(ste)。ste原為希臘字,原意是指手足之間或玩伴之間隨著時間發展逐步開展的親愛之情。這種愛情是比較常見的。在農業社會中,大家從小一起長大,慢慢發展出親愛之情,進而相互承諾,最後結合在一起。現代社會中也不乏這樣的例子。就像有些同學說的,我與我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已經越來越像親人了。這就是同伴愛。有人說少年夫妻老來伴。我今天還看到一個老先生跟老太太一起在街上走。老先生大概年紀比較大,動作比較慢,上公車時,老太太就把老先生扶上去,然後自己上去,動作都非常慢。上車以後,老先生拉拉老太太的衣領說,衣領要拉平。這就是老年人之間的示愛了,平淡而溫柔。這種同伴愛比較像傳統的朋友關係,愛人關係都是這種以伴為主的,而不是以肉體的情感為主。這種關係的人如果說出“我愛你”會覺得很別扭;如果被問到“你愛不愛我”,會回答:“我當然愛你,你為什麼會問這種問題?”處於這種關係的人通常心中沒有理想的外形條件,也不會有意識地選擇愛的伴侶。這種人不是“尋找愛”的人;他們選擇喜愛的活動,而通過這些活動認識同道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