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再看勘查過程中保護犯罪現場的意義。在犯罪現場的勘查和保護中,重要的是對現場有關犯罪物件、痕跡、手法等的保護。
第一,在勘查過程中保護犯罪現場,對保全證據、重建犯罪現場十分有利。要知道,現場勘查是偵查破案中較重要的環節之一,偵破人員能夠通過現場的痕跡、物證進行比對,分析出犯罪分子的心理活動軌跡,從而對案情有更明確的判斷。
在犯罪現場中,除了門把手、開關按鈕等會留有犯罪分子指紋痕跡,放置在桌上的水杯、衛生紙、水龍頭或飲料瓶的瓶蓋等,都有可能成為潛在的指紋遺留物。
第二,在勘查過程中保護犯罪現場有利於保守勘查秘密,同時提高偵查效率。對犯罪現場進行有效保護,能夠最大限度地還原現場,提高現場證據的采集率與收集率,降低案件的疑點與偏差。
第三,將犯罪現場和外界媒體及無關人員隔離,能夠對偵查結果起到有效保護,防止犯罪分子采取反偵查行動。把犯罪現場及時隔離,也能為後期把犯罪分子抓捕歸案後得到的口供證據比對奠定堅實基礎。
此外,勘查後的犯罪現場保護主要指的是勘查結束後對現場的保護措施。在初步勘查完成後,很有可能因為證據的不充分性和偵查活動的“瓶頸”,偵查人員必須返回現場進行複勘。這時,如果已經失去對犯罪現場的保護,那麼再次獲取證據的采信度便有所降低,不利於案件的偵破。
如何推理死亡時間
在刑事案件中,非常重要的時間信息之一就是受害者的死亡時間。死亡時間,即推斷受害人人體死亡至屍體檢驗時所經曆的時間。關於死亡時間的推斷是法醫鑒定中最基礎,也是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在大多數情況下,死亡時間意味著案件發生的時間,它與相關人、事關係密切。因此,準確推斷死亡時間對後期刑偵人員確定作案時間、排除與認定犯罪分子有無作案時間等具有重要作用。
至今人們仍使用胃內容物、綜合屍體現象、植物生長、超生反應、昆蟲繁殖以及環境氣候等因素,對受害者的死亡時間進行分析和推斷。
通常情況下,對在死亡兩日內人的屍體的死亡時間的判斷誤差大致在1小時;若死亡三至四日,則誤差在數小時到1天多;如果屍體已經形成幹屍,誤差在1個月左右;如果屍體已經化為白骨,則誤差為一到兩年;若屍體為古屍,則誤差時間會更長。
推斷死亡時間的傳統方法有三種,分別是屍溫、屍斑及屍僵。
屍體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環境的溫度、屍體的體格、搬運程度,死前是否飲酒、是否使用麻醉劑等,這些都會產生不同的反應。
我們先看屍溫。人體在死亡後,會停止產生熱量,而屍體熱量會向周圍環境散發,直到與環境溫度相同。
我們再看屍斑。人體在死亡後血液循環停止,由於重力作用,血管內的血液逐漸移動到屍體的低下部位並墜積於毛細血管和小靜脈內,使得毛細血管與小靜脈擴張,透過皮膚呈現出的紫色斑痕,被稱作屍斑。屍斑的發展可以分成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被稱為墜積期。屍斑一般在人死亡後的2到4個小時內出現,墜積期的屍斑經過按壓可以褪色甚至消失,當停止按壓後,屍斑則又重現。如果屍體的位置經過變動,屍斑也會隨之改變,並在新的低下位置重新顯現。
第二階段被稱為擴散期。屍斑發展到擴散期一般需要12個小時。這一階段,按壓屍斑已經不能令其完全消失,隻會造成稍許褪色,在停止按壓屍斑後,其恢複原色速度也較慢。在變動屍體位置後,部分屍斑會出現移位現象,但大部分屍斑則保留在其原來形成的部位。
第三階段稱為浸潤期。屍斑在此階段浸潤到組織中的時間較久,此刻,用手指壓迫屍斑時,其顏色不會再改變,也不再消失,且屍體位置在發生移動時,屍斑也不會再出現轉移。
一些屍斑在人體中毒之後會呈現出特殊顏色。例如,人體因亞硝酸鹽中毒,屍斑呈現灰褐色;一氧化碳中毒時呈櫻紅色。
最後,我們來看屍僵。人體在死亡後,肌肉會一度弛緩,接著很快變得僵硬,即屍僵。這時候,屍體的各個關節難以彎曲,最終被固定在死亡那一刻的狀態。
屍僵通常出現在人死後的2到3個小時,屍僵的最初階段是一部分肌肉發生僵直。在10到12個小時內,屍僵會遍及全身各個關節。屍僵狀態持續50到60個小時後開始緩解。
以上為屍體的早期變化。隨後,屍體會呈現出腐敗、毀壞、白骨化,以及保存型的木乃伊、屍蠟、鞣屍等晚期變化。偵探人員需要憑借紮實的專業技能,推算出屍體的死亡時間,撥開迷霧,找出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