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9章 曆史以成敗論英雄·忠臣與奸臣 (2)(1 / 3)

第一次密談時,秦檜說:“臣僚們多是畏首畏尾的人,不足以與他們討論大事,和議之事,請陛下隻與我一人商議決斷,不要讓其他的人幹預。不知可否?”高宗說:“我隻派你一個人來主持此事。”秦檜又說:“我對這件事是有信心的,隻是不知陛下是否下定了決心。請陛下考慮三天再定,免得我行事時有不方便之處。”

過了三天,他們進行了第二次談話。高宗說:“我的信心已經很堅定了!”

秦檜說:“我恐怕還有考慮不周,別的方麵還有不方便之處,請陛下再考慮三天!”

又過了三天,他們進行了第三次密談,秦檜覺得高宗的信心不再動搖了,就去堅定地實行他的投降方針。

秦檜先拿出他準備好的議和方案,讓高宗簽了字,然後一個人主持議和談判,不許其他大臣幹預。在議和時,金國派來的“諭江南使”和“明威將軍”帶來了議和國書,非要求高宗跪拜不可,否則,議和不成。正在萬分為難之際,朝臣中有人引經據典,說是高宗守喪三年未滿,不能處理國家大事,如果行此大禮,既屬不孝,又屬不吉,金朝使者這才勉強應允,由秦檜代行皇帝職權,跪在金使麵前,在和約上簽字。

金朝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也十分激烈,粘罕死於政敵之手,撻懶又死於政敵金兀術之手。金兀術以“與宋交通、倡議割地”為理由,處死了撻懶,當然,金朝也就不再以議和為方針,而是要長驅直入,滅亡南宋。於是,在秦檜簽訂和約之後一年,金兀術就率兵南下,直取河南、陝西,河南、陝西諸州紛紛陷落。這不僅驚醒了高宗的安樂夢,也使秦檜十分震驚。金人撕毀盟約,秦檜議和無效,恐怕要遭貶黜了。他為了弄清高宗對金兀術入侵的真正態度,就找了一位心腹大臣,前去試探。

此人見到高宗,試探著問:“金軍長驅直入,陝、豫諸州陷落,張浚雖有陷州之責,但畢竟忠勇,尚可委以重任,使之領導抗金。”

高宗聽了此話,拍案大怒說:“寧可亡國,我也不用此人!”

秦檜得到了這一消息,心也就放回肚子裏去了。原來,張浚是一位堅定主張抗金的將領,失陷陝西諸州,並非張浚的責任,乃是由於金兵勢大,高宗不用張浚,說明高宗並非真想抗金,還是希望議和。

正在此時,抗金名將嶽飛出現在河南一帶,在劉錡的協助下,在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的五、六月間,嶽家軍和金軍進行了幾次大戰,結果使金軍的十萬人馬死傷過半,收複了蔡州、鄭州、洛陽等地。金兀術聞嶽家軍到來,就恐懼後逃,真有聞風喪膽之勢,很多金將,已準備降宋,在這種形勢下,嶽飛準備乘勝追擊,他豪邁地與諸將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公痛飲耳!”

前線的勝利卻嚇壞了秦檜和高宗。秦檜怕金兀術向他問罪,高宗在經曆了苗傅和劉正彥兩位將軍的叛亂之後,也心有餘悸,深恐將領勢大,難以控製,所以也不願嶽飛繼續北上。正當嶽飛雄心勃勃地準備大舉進攻之際,秦檜卻以高宗的名義命令劉錡、嶽飛“擇利班師,不可輕進。”不久,嶽飛又在朱仙鎮大敗了金兀術,準備渡過黃河,乘勝追擊,秦檜慌了手腳,在一天之內,連下了十二道金牌,催逼嶽飛撤軍。所謂金牌,就是木牌朱漆黃金字,使者把金牌舉過頭頂,騎馬奔馳,見者讓路,一天要走五百裏。其催逼之急,可以想見。嶽飛無奈,隻得仰天長歎,痛惜十年之功,毀於一旦。

宋高宗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四月,秦檜以明升官職、暗奪軍權的辦法把韓世忠、嶽飛、張浚召入朝廷,“論功行賞”,任命韓世忠、張浚為樞密使,嶽飛為樞密副使,削去了他們的兵權。金兀術聽到南宋這一自毀長城的消息後,十分高興,當即又做出一副重整軍馬、進攻南宋的樣子,威脅南宋把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讓給金國,並要殺掉抗金最為堅決的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