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龍門石窟(1 / 3)

龍門又稱伊闕,因伊河自南向北流去,中分東麵的香山和西麵的龍門山,遠望似闕,故稱。二山現存窟龕2345個,造像十萬餘尊,碑刻題記2860餘品。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從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遷都洛陽時(494),到唐代,開窟造像形成高潮,因而三分天下有其二。唐代多為雙室窟,前室敞口入身較淺,主室係方形或橢圓形,除穹窿頂外,還有平頂和券頂。造像的主要形式是九尊組合式,即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造像以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居多,此外尚有佛裝彌勒、盧舍那佛、藥師佛、地藏菩薩等等。

唐代紀年龕以唐太宗貞觀十一年(637)為最早,有劉婕妤即唐高宗妃、道王李元慶母所造彌勒像龕及洛州老人像龕。貞觀紀年龕將近四十個,集中在賓陽南洞、老龍洞等處,式樣多類似北朝。貞觀十五年(641),太宗子魏王李泰在賓陽南洞所造正壁主佛,開始出現新式樣,發髻上刻有品字形排列的三個漩渦紋,服飾前擺正中刻有同心圓紋飾,為後來造像所承襲。

唐高宗時期完成的洞窟,有賓陽北洞、潛溪寺洞、敬善寺洞、雙窯、清明寺洞、惠簡洞、奉先寺盧舍那像龕、萬佛洞等。這時開始出現天王像,以及九尊組合像格式。奉先寺盧舍那佛雕像通高17.14米,唐製為85尺。該像名義上是高宗所建,實際上由司農卿韋機任大使,東麵監上柱國樊玄則任副使,李君瓚、成仁威、姚師積任支料將,長安實際寺善道禪師和法海寺惠暕法師負責主持,進行具體的規劃和施工。在盧舍那雕像兩側,還有規模稍小一些的金剛、神王、迦葉、阿難及二菩薩雕像,工程極其浩大。鹹亨三年(672),皇後武則天捐脂粉錢兩萬貫助修。上元二年(675)十二月三十日竣工。盧舍那是蓮花藏世界的教主,而蓮花藏世界是所謂佛報身的淨土,因此,他是報身佛。佛教有三身佛的說法,指法身佛、報身佛和應身佛,釋迦牟尼佛即以這三種不同身份傳法。法身指先天具有的如來藏、真心、本覺,以此為成就佛身的“因”。報身指以法身為因,經過修持佛教正道而證得“果報”之身。應身指佛為解救六道眾生而變現出的天人鬼龍等等形象。因此,盧舍那是一位極為莊嚴神聖的佛的形象,其名字意為光明普照。那麼,依據什麼來雕造他的形象呢?開元十年(722),唐玄宗敕令鐫刻《河洛上都龍門山之陽盧舍那像龕記》,原立於盧舍那佛座的東南側,有雲:“實賴我皇,圖茲麗質,相好希有,鴻顏無匹,大慈大悲,如月如日。”這裏明確指出盧舍那佛像由高宗主持雕造,麵部美麗,神情俊逸,人間希有,不可匹敵,追求的是日月般聖潔、慈祥的理想化狀態。佛像取這種構思造型,在古代已形成共識。在盧舍那佛像雕造之前,唐初類書《藝文類聚》卷77說佛“顏如滿月”;唐初僧人法琳《辯正論》說佛的“妙質”是“日輪月彩之殊,非色妙色之容”。盧舍那佛雕像已經擺脫了印度佛教藝術的犍陀羅風格和秣菟羅風格,完全是漢地男性形象。他雙耳垂肩,鼻梁高隆,慈眉善目,寬唇微翹,既顯得莊嚴肅穆,凝重恬靜,又不乏溫柔敦厚,和藹慈祥。日月是具體的,要化為佛像的造型,則是抽象的。工匠們化具體的抽象為抽象的具體,需要觀察、借鑒、綜合、選擇世間美男子的麵相,雕造出不像任何具體俗人的形象,技藝高超,出神入化,令人歎為觀止。

萬佛洞在高宗永隆元年(680)完成,洞口南側有一尊觀音菩薩立像浮雕。其造型為左手拿淨瓶,右手舉麈尾,雖然胸部尚未明顯隆起,但臀部寬大,顯得腰肢纖細,已像一個身姿婀娜、含睇微笑的女性了。這和以前其它地方出現的那種麵作男相蓄著蝌蚪型髭須的觀音形象不同。關於觀音的性別,《小乘經》說是妙莊王的三女,《悲華經》說是阿彌陀佛的長子。唐代對於觀音來說,稱的上是世紀之交,當時婦女地位相對崇高,加上觀音被《妙法蓮華經》描繪成能現婦女身說法度人,便開始定型為女性形象。

武則天時期,蘇頲在神都地麵當合宮縣令,勤政惠民,深得人心。他調任後,洛陽父老思念他,把他比作活菩薩,不惜耗工費錢,為他造模擬像,在龍門山雕成一尊等身觀音石像。他的朋友張說《龍門西龕蘇合宮等身觀世音菩薩像頌》一文記其本末,說:“模宰官(縣令)之形儀,現輪王(轉輪聖王,即菩薩)之相好……知妙容之常在,睹永劫(極長的時間單位)之因緣(宇宙間各種現象)。盛德相傳,與此山而終始,不其偉歟!”並勉勵他調任後品德和事業與日俱增,官運亨通,把皇帝輔佐成仁君賢主,致使國泰民安。

武則天崇佛,政治中心確定在洛陽,該時期開鑿的洞窟最多。小型洞窟在龍門山南部有很多個。大中型洞窟在龍門山有奉南洞、八作司洞、龍華寺洞、北市三龕、摩崖三佛龕等;在香山有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三佛洞、彌勒洞、看經寺洞和蓮花南、北洞等。擂鼓台中洞最為典型,後壁高壇上造彌勒佛及二脅侍像一鋪,窟頂蓮花周圍刻《彌勒變》一幅,頂及周壁雕十方佛一萬五千尊,壁麵下部浮雕禪宗傳法係統的羅漢像25身。

武則天之後,龍門石窟的營造開始衰微。唐中宗時期的代表窟龕有極南洞、西方淨土變龕、吐火羅(今阿富汗一帶)寶隆像龕等。唐玄宗時期,有奉先寺洞外方的高力士等106人造無量壽像龕、牛氏像龕、楊思勖造像龕及老龍窩上方的韋利器造阿彌陀佛像龕等。安史亂後的紀年龕隻有唐德宗貞元七年(791)香山盧征造觀音像龕一處。

龍門石窟的唐代造像,既是佛教文物,又是藝術瑰寶,極為珍貴。佛教的多種偶像崇拜,多家宗派的主張,在這裏得到反映。擂鼓台、萬佛洞等處雕造有大日如來、八臂觀音、十一麵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等形象,是我國現存早期密宗造像最為集中的地方。至於其藝術意蘊,美術史上風格的演變,外來文化的中國化過程,都有極豐富的內涵和具體的表現,供人們揣摩玩味。

道教

道教被李唐皇室宣布為血親宗教,淩駕於佛教之上,但在武則天時期地位下降。

道教聲稱是出世的方外力量,倡導隱居林泉,辟穀導引,蟬蛻成仙,因而有不少行為類似的山人、處士、隱士作為道教的同盟軍,由於這類人未正式度為道士,此處不涉及。

道教並非純粹出世,而是同佛教一樣,積極入世。這在洛陽的表現有如下兩例:唐高祖武德二年(619),道士桓法嗣搜集圖讖,為王世充稱帝效勞,被任命為諫議大夫(詳見第二章第一節)。萬歲登封元年(696),弘道觀主杜乂為執行武則天的佛先道後政策作表率,棄道入佛,並撰寫《甄正論》以尊佛教(參見本節上文)。

乾封元年(666),唐高宗到泰山封禪後,專誠赴老子李耳的故鄉拜謁老君廟,給老子上尊號“太上玄元皇帝”,創置祠堂,其廟設令、丞各一員,把當地由亳州穀陽縣改名為真源縣(今河南省鹿邑縣)。

在此前後,高宗不斷優寵道士。顯慶年間(656-661),高宗聽說葉法善擅長法術,能用符籙驅使鬼神、祭祀祈禱、治療疾病,就把他征至長安,將加爵位,固辭不受,於是留在內道場中擔任禦用內供奉道士。據《舊唐書·葉法善傳》記載:葉法善隨高宗來洛陽,在淩空觀(聖真觀)設壇醮祭,城中士女,觀者如雲。突然,數十位觀眾自投火中,其餘人大驚,急忙救出投火人。葉法善說:“這些人都是鬼魅附身,我行法捕捉鬼魅,鬼魅投火,帶著這些人投入其中。”一問,果然如此。葉法善於是為他們禳除災祟,他們得以康複。葉法善曆經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四朝,五十多年間,或往來於名山,或出入於宮廷。武則天時宮廷在洛陽,其事跡已湮沒無聞。

道士潘師正居於嵩山逍遙穀,辟穀二十多年。高宗幸東都,征請來見,問他山居所需何物,他答道:“飲食所需隻有清泉鬆葉,山中不缺。”高宗、武後對他甚為尊敬,挽留他連住兩夜,才放他回山。接著,高宗敕令在逍遙穀修造崇唐觀,在嶺上另修精思觀供他居住。調露二年(680)二月,高宗偕武後及太子李賢來訪,都向潘師正行拜禮。永淳元年(682),潘師正去世,高宗、武後追念不已,對他贈太中大夫,賜諡號體玄先生。同年,在嵩山南坡營建奉天宮,高宗敕令正對逍遙穀特置一門,稱作仙遊門,北麵置尋真門,都是為了給潘師正揚名。當時太常寺新造樂曲,高宗命以《祈仙》、《望仙》、《翹仙》為曲名。

同時,與潘師正同隱於嵩山的道士劉道合,也由高宗敕令在隱所置太一觀以供居止,還征召入宮,加以尊寵。麟德二年(665)東封泰山之際,久雨不止,高宗請他在宮城儀鸞殿作法止雨,舊史說片刻工夫天氣轉晴,高宗很高興。高宗命他合煉長生不老藥,藥成獻上。鹹亨年間(670-674),劉道合去世。永淳元年(682)營建奉天宮時,遷葬劉道合,其弟子開棺後見他隻剩空皮,背上開裂,齒骨俱已不翼而飛,就彙報他已蟬蛻仙去。高宗極不高興,抱怨道:“劉先生為我合煉神丹,自行服用,登仙而去,把那些不管用的藥進獻給我。”

調露二年(680)二月高宗幸潘師正居所的前一天,贈潘師正的師傅、已故玉清觀道士王遠知太中大夫,贈諡號升真先生。光宅元年(684),武則天贈王遠知金紫光祿大夫,天授二年(691),改諡為升玄先生。

司馬承禎、吳筠二位道士都是潘師正的弟子。司馬承禎得其師傅符籙及辟穀導引服餌術的正傳。武則天聞其大名,把他從浙江天台山征召入神都,手書褒美。不久,他請求還山,武則天命麟台監李嶠代表自己在天津橋頭餞行。開元十五年(727),唐玄宗又把他從天台山征召到洛陽,命他在王屋山自選形勝之地,置壇室以居住。王屋山在今河南省濟源市,位於黃河北邊,當時所在的王屋縣,屬於河南府河南郡,為畿縣。司馬承禎王屋山所居名為陽台觀,玄宗題寫匾額,遣使送去。後來,玄宗讓自己的妹妹、女道士玉真公主和光祿卿韋縚到陽台觀修金籙齋。司馬承禎在王屋山去世,玄宗賜號真一先生,贈銀青光祿大夫,並親製碑文。吳筠原在嵩山修道,開元年間遊曆江南,後征入長安,待詔翰林。他看到朝政日益敗壞,預知天下將亂,一再請求還嵩山,未獲允準。開元二十八年(740),李憕在洛陽任河南府少尹。河南府尹蕭炅依仗權貴,臨事多不法,李憕秉公矯正,結下怨隙。道士孫甑生以左道求進,借口修功德,往來於嵩山洛陽之間,求請無厭,李憕每每加以抑製。孫甑生於是勾結蕭炅,上疏栽贓陷害,把李憕擠走。

開元二十九年(741),玄宗詔令長安、洛陽兩京及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同時設置崇玄學,招收學生研習道家經典,每年依照明經科的做法,考試選拔道學人才。天寶二年(743),玄宗追尊玄元皇帝為大聖祖玄元皇帝,兩京崇玄學改稱崇玄館,長安的玄元廟改稱為太清宮,洛陽的改稱為太微宮,諸郡(州)的改稱為紫極宮,但老子故鄉的稱為太清宮。

洛陽的玄元皇帝廟原設在天津橋南、定鼎街西的積善坊,這裏是玄宗當皇帝之前的舊宅。後來,新廟確定在邙山上,時人杜甫有《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詩。詩中描繪:“翠柏深留景(影),紅梨迥得霜。”新修的廟宇不可能有這麼大的樹木,可見係依據舊院落改造而成。論者以為這就是唐代翠雲峰上的避暑宮,現在的上清宮。

三夷教

隨著蕃客胡商的大量湧入,一些新的外來宗教在洛陽出現。

祆教又稱拜火教,由波斯(今伊朗)人瑣羅亞斯德創立。北魏神龜年間(518-520),兩國通使,北魏知道波斯俗事火神。當時北魏首都是洛陽,可想見拜火教傳入洛陽,比景教、摩尼教為早。在唐代,信奉拜火教的胡商沿著絲綢之路來洛陽經商、定居,立德坊、會節坊和南市西麵的裏坊,都有他們的祠廟。胡商每歲都按拜火教儀軌舉行祈福儀式。他們殺豬宰羊,設置酒席,演奏琵琶鼓笛,祭奠神靈,然後酣歌醉舞,表演魔術。一位胡商充當教主,以一口鋒利無比的橫刀刺透自己的肚子,刀尖從背上穿出,用刀使勁攪動肚子,腸子帶著血漿流了出來,過上片刻工夫,自己一邊念咒一邊向腹部噴水,身體立即完好如初。觀眾嘖嘖稱歎,都施錢給他。

景教是基督教的一支,由敘利亞人聶思脫裏創建,在大秦(東羅馬)受排擠,傳到波斯。貞觀九年(635),波斯景教徒阿羅本來華傳教,在長安建寺一所,稱為波斯寺,發展教徒21人,景教始傳入中國。顯慶二年(657)二月,唐高宗首次幸洛陽,年底改洛陽宮為東都。可能這一年或稍後,景教傳入洛陽。做出這種判斷的依據是洛陽出土的《大唐故波斯國大酋長右屯衛將軍上柱國金城郡開國公波斯君丘之銘》,說這位波斯國大酋長名叫阿羅撼,顯慶年中,高宗“以功績可稱”,“出使召來至此,即授將軍”。武則天時期的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就是他召集諸蕃王建造的。他在洛陽生活了半個世紀,景雲元年(710)以95歲高齡去世。其子俱羅等人“號天罔極,叩地無從”,把他安葬於建春門外。現代學者向達指出:“阿羅撼及其子俱羅……原為景教徒。”天寶四載(745),唐玄宗命長安洛陽兩京和各地的景教寺改稱為大秦寺。建中二年(781),複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向達指出:“據碑末敘利亞文,及烈乃總攝長安、洛陽兩地景眾之主教。”當時,洛陽的修善坊有景教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