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冬季篇(6)(3 / 3)

入冬特別是冬至過後,進入“數九”時節,許多人毫無征兆地出現麵部神經炎,即麵癱病症。因此,在寒冷的冬季千萬要注意防止風寒之邪侵犯麵部。

為什麼會出現麵癱呢

因為天氣變冷後,寒風長時間直接吹拂麵部,造成麵部經絡氣血組織不通,麵神經因缺血而麻痹。受麵神經支配的麵部表情肌,就會因營養不足而出現功能障礙,導致麵癱。

麵癱的臨床表現為,閉不上眼睛,臉部一側鬆弛,嘴歪,流口水,流眼淚,眉毛抬不起來,耳後疼痛等。麵癱病症不分男女和年齡,冬季最容易出現。

麵癱要早發現,早治療,中醫針灸對麵癱治療效果較好。麵癱從出現症狀到治愈,一般要經曆4個階段共1個月時間,第一周為麵神經麻痹期,病情有所發展;第二周病情較為穩定;第三周麵部神經開始複蘇;第四周麵部神經逐漸恢複正常。經過治療,70%的麵癱患者能夠痊愈。如果治療不及時,麵部神經肌功能恢複不徹底,就會出現麵癱後遺症,如臉部肌肉萎縮,半個臉發緊,臉部歪向有病的一邊等。

為防止麵癱,專家建議,第一,要注意保暖,出門盡量戴口罩;第二,開車或坐車時,最好不要搖下車窗;第三,在疲勞之時或洗浴後,不能再受風。

冬季防“老人低溫症”

寒氣逼人的嚴冬,對老年人是一個較大的威脅。不少老年人因患“冬季低溫症”而死亡(這種死亡常常被誤認為是由心肺疾病引起的)。調查表明,60歲以上的老人在氣候惡劣的冬季,死亡率要比氣候正常的冬季高60%。

老年人的體溫持續在35℃以下,醫學上便稱作“老人低溫症”。老年人容易罹患此病,是因為老人的身體機能都已老化,體內產熱減少,能夠覺察到溫度降低的身體已經喪失了敏感,在與寒冷的接觸中,皮膚血管反應比較遲鈍,不能很好地收縮,丟失的熱量也比較大,因而不能使體溫維持在一定的水平。

老年冬季低溫症的形成一般需要數天時間。當老人體溫降到35~36℃時,一般自己還能訴說寒冷,但有嗜睡、無精打采的症狀;若體溫低於35℃,就可能出現意識障礙,此時老人的皮膚往往表現蒼白,摸上去有冰涼的感覺,有時還可發現紫癜或水皰,麵部常腫脹,肌肉僵硬,很少有寒戰反應,甚至還會出現呼吸心跳減慢的症狀,如不及時采取措施,可以發展到心搏驟停。

預防“老人冬季低溫症”,首先要注意老人的保暖,除了禦寒衣被要充足外,老人的居室溫度最好保持在20℃左右,睡眠時,床上要采取一些保暖措施(如使用電熱毯、熱水袋加熱被窩);其次,要鼓勵老年人冬季多參加一些活動,如散步、打太極拳、做廣播操、種花養鳥等;此外,在飲食方麵,老年人冬季應多進食一些高熱量的食物,但不宜多飲酒,有些人以為飲酒可以禦寒,其實是錯誤的,因為飲酒隻會幫助身體散熱,使得酒後倍覺寒冷。

對於已患有低溫症的老人,如果症狀較輕,家人可先采取保暖措施,看能否使老人的身體溫暖起來;如果老人體溫不能回升,則要盡快送醫院,請醫生治療。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對患有冬季低溫症的老人,有些藥物是應當禁忌的,如氯丙嗪、安定、甲基多巴、阿米替林等。

冬季凍瘡的防治

凍瘡是人們所熟知的冬季常見皮膚病,雖然不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但可嚴重影響工作、學習及生活。因此,了解有關的防治知識是非常必要的。

凍瘡主要是長期寒冷(10℃以下)作用於皮膚而致,受凍後皮下動脈收縮,久之血管麻痹而擴張,靜脈淤血,使局部血液循環不良,致組織營養不良,甚至可發生組織壞死。本病好發於暴露及末梢循環較差的部位,發手指、手背、麵部、足背、足緣、足跟、耳郭等處。

根據輕重程度,一般把凍瘡分為三度。一度:開始可因暫時滲出,皮膚色紫紅或青。可伴有水腫,觸之有涼冷感。此時遇暖,顏色可轉為紅腫,並出現瘙癢、疼痛。二度:若受凍較重,小動脈收縮時間過久,組織損傷加重,則在紅斑的基礎上發生水皰或大皰,內容清晰,皰破後形成糜爛滲出液或結痂。三度:由於受凍較重而組織壞死,形成潰瘍。

本病多由於運動不足、局部潮濕、局部皮膚受壓、氣溫寒暖突變、肥胖及營養不良等因素而發,所以預防的措施應針對這些原因製定,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保護舊傷口

初冬時節天氣突然變冷,此時最易發生凍傷,要特別注意保暖,尤其是往年發生過凍瘡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