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該論文選題對我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正因為如此,當我把這一選題向四川客家研究的專家如陳世鬆、孫曉芬和謝桃坊等先生谘詢時,他們既讚賞又擔心。讚賞的是這一選題學術界少有人問津,富有開創性,而擔心的是我能否交卷。因為客家教育研究現成可資利用的成果和文獻資料都稀少。
不過,陳老師給我提供了進行四川客家調查的聯絡點與聯絡人,使我有信心深入巴蜀地區的一些客家鄉鎮,搜集到大量第一手田野資料。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我前後兩次約三個月時間在四川客家區的實地考察,都得到當地客家鄉親的熱情幫助,客家人的熱情好客讓我感動不已。他們不計報酬,無私地為我引路或拿出自己的家譜、文書,給我提供許多有價值的線索或資料。
我要從內心感謝給我提供幫助的這些好人:成都紅光電工公司廖明光先生、龍泉驛區十陵鎮太平村鍾培全先生和洪和鄉柳樹村馮思章先生、洛帶鎮文化館李聲鴻先生和廣東會館負責人楊值鷗先生、隆昌縣二中曾一書先生、成都市撫琴河塗鴻貴先生、成都市圖書館肖平先生、大足縣信用社陳大雨先生、成都龍潭鎮保平村李成基先生、新都縣木蘭鄉獅子村範學中先生及縣三中李義讓先生、石板灘鄉文化站丁啟滿先生、黃土鎮大同村的劉生平先生、成都龍江路小學教師舒畢生先生、榮昌縣誌辦郭禮懷先生等客家文化人士以及成都東山區大麵鎮正街水巷子魏春山、十陵鎮青龍村曾其文、洛帶鎮寶勝村劉貴祿及西平鎮鹿角村邱倫權、何樂玉,龍潭鶴林村張華通、周技明、周澤貴,原長安鄉石碾村羅國發,十陵鎮鬆林村範自才等客家老人。此外,眾多默默無聞的客家阿公、阿婆的無私奉獻與幫助讓我感激不盡。願好人一生平安!
在資料查閱中,也得到西南大學圖書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客家研究中心、重慶北碚圖書館、重慶圖書館、成都市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四川省檔案館、四川大學圖書館等單位的支持,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在我的學習和書稿的寫作中,得到西南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楊如安書記、張明富教授、黎小龍教授、張文教授、楊光華教授、朱聖鍾博士和馬強博士等人的關心和幫助,在此表示感謝!
貴州師範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為本書的出版提供了資助;在出版過程中,責任編輯謝藝波女士為拙稿的出版、校對付出了大量的勞動。借此機會向他們表示衷心的謝意!
在論文出版前夕,再次感謝恩師藍勇教授和陳世鬆先生在百忙中又欣然為拙作作序。他們的鼓勵和支持,將鞭策我在前行的道路上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