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在我的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

書稿的出版就像新生的嬰兒已呱呱墜地,該感謝一路嗬護她的好心人!

首先感謝我的導師藍勇教授。有幸在攻讀碩士學位後,承蒙恩師不棄,再次在先生門下攻讀博士學位。先生治學的方法和理念讓我受益匪淺。六年來跟隨先生左右,他不僅用他的博學、睿智引領我遨遊學術的殿堂,還用他深摯的愛心給我敦敦的教誨;恩師關懷現實的理念、大膽創新的勇氣和嚴謹求實的風格一路引導我踏上學術之旅。

“讀萬卷書,行千裏路”,這是恩師的座右銘,我也受益匪淺。如前說述,客家研究缺乏現成的文獻資料,隻有到田野調查中去征集、感悟和體驗。學習期間我多次隨同恩師到西南各地進行實地考察,不但為我論文的寫作收集了許多原始材料,更重要的是給了我求真求實的治學方法和精神。我博士論文中的資料也主要是在田野調查過程中收集而成的。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感謝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張詩亞教授、巴登尼瑪教授、何景熙教授、楊昌勇教授等人的指教,他們開闊了我的思維空間。也感謝吳康寧教授、丁鋼教授、劉海峰教授、胡建華教授、張文教授等在論文開題、評審或答辯時提出的寶貴意見。

感謝在論文選題構思過程中客家研究專家給我提出的寶貴意見。

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王東教授作為客家教育研究的拓荒者,鼓勵我以四川客家的教育為主題,完全可以寫出一篇具有開創意義的學位論文,但也指出有關客家教育史的文獻隻有在家族譜牒或地方誌中才有零星的記載。因此,要複原曆史時期客家教育的全貌,並非一件易事。贛南師範學院客家研究院周建新博士則認為已有的四川客家研究主要著眼於地方文化史的角度,且多是傳統的史學研究框架,因而建議從人類學或曆史人類學的角度切入。這些寶貴意見大大開拓了我的視野,使我深受啟發。

特別感謝在田野考察和論文構思、寫作過程中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客家研究中心主任陳世鬆研究員提供的幫助。我的論文從研究思路的設計、研究計劃的實施,直到最終修改與定稿的全過程都離不開陳老師的點撥和幫助。

陳世鬆先生不僅贈送給我大量的資料,也對我論文的寫作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同時承蒙陳先生幫助和引薦,我才有幸認識了四川客家研究的有關專家,如李全中副教授、謝桃坊研究員、孫曉芬研究員、崔榮昌教授等;也有幸求助於福建師範大學謝重光教授、長汀市誌辦黃馬金先生等專家。這些專家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或熱情地提供資料。特此感謝他們的熱心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