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看四川客家的族田情況。學術界對我國古代晚期家族的研究多集中於東南地區,而忽視對四川尤其是四川移民地區家族的研究。四川族田的比例尚缺乏研究資料。不過,李文治、江太新等根據零星的四川方誌資料,列舉了10多家族田個案,但族田數量並不多。呂平登認為,四川公田、廟田、祠田等各種田地占全省田地的50%以上,但祠田比例有多大也不得而知,而且“廟田自民國以來多被政府提取,現存已極少,公田如學田及其它機關田地,民國以來也多被官紳提賣”,祠田“也被提賣殆盡”。民國後期四川土地多掌握在軍閥手中,族田比例之低是可想而知的。
前文提到四川客家的族田也並不多,除了範家、張家等大族有2000畝以上的族田外,其餘各族多數隻有幾畝、幾十畝或幾百畝不等。從族田的用途看,分為祭田、義田和學田三類,祭田(即清明田或烝嚐田)主要用於春秋兩祭,義田主要用於賑濟撫恤貧困的族人,學田主要用於獎助族中子弟入學或參加考試,是開展族學的經濟基礎。當然,家族族田的首要用途是祭祀用。一個家族的族田必須滿足祭祀之後方有可能獎掖族中子弟讀書應考。如東山客家謝氏在光緒後“陸續添購族人房屋、旱地6處,前後總計現在實有田104.75畝,每年可收租銀200多元,除祭費及零用外,頗有積款”。謝氏是東山客家大姓,其族田也隻有118畝,且收入基本用於家族祭祀的開支。“以前春秋兩祭,每次人數不過六十桌之譜,故嚐綽綽有餘裕。近十年婦女開放,人數倍增,筵席加至一百四五十桌,猶有不敷之勢”。在祭祀會餐人員多達100多桌的情況下,東山客家謝氏118畝的族田的收入用於祭祀尚入不敷出,因此,族田數量在150畝以下的家族是不太可能進行辦學或助學活動。也就是說,一個家族隻有族田數量在150畝以上方有可能在祭祀外仍有經濟實力興辦族學,否則即使辦學也難以實行免費教育或獎助族內子弟。從調查看,擁有族田在150畝以上的家族並不多,這是四川客家宗族辦學數量相對較少的原因。因而,四川客家族田不發達是四川客家族學教育難以發展的主要原因。
四川客家有強烈的家族觀念,但為什麼族田並不發達呢?從東南沿海地區族田發達的原因看,聚族而居的環境和家族組織的強大是族田發達的兩大主要因素。但受曆史與地理因素的製約,四川客家族田並不發達。
1.家族組織的不發達
從曆史上看,巴蜀社會存在一種消解宗族文化的機製,父子聯係相對鬆散,家族關係相對淺薄,這是巴蜀曆史上的重要現象。數代同堂、聚族而居的情況較其他地區少。清嘉慶年間,全川平均每戶僅4.1人,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而多次的大規模移民活動又強化了這消解機製。清初四川戰亂,人口凋敝,四川土著祠堂、族譜毀於戰火,舊的家族組織蕩然無存。清人鍾琦注意到我國西南地區與東南地區宗族家族觀念不同,“蜀、隴、滇、黔諸省於譜牒茫然不解,殊屬疏漏鄙俗;兩江、兩浙、兩湖諸省,崇仁厚,聯渙散,各村族皆有譜牒”;方誌也載,“蜀之家有譜者鮮矣”,“有家不立廟,四時無祭”;“縉紳、矜士之家,俱未建立祠堂、家廟”。土著或新的移民都麵臨家族組織重建的任務,家族組織“失憶”成為社會普遍的現象。清代四川人口凋敝,舊的社會組織破壞殆盡,移民麵臨家族組織的重建,而這種重建要100年的時間,即要到嘉慶後才能建立家族組織,況且新建立的家族組織畢竟很脆弱,家族組織建立後族田的設置和增加如捐資共置、分家提留、派捐等畢竟又需要一個過程,也就是要到清末家族組織才有可能得到完善和強大,但由於清末以來廟產興學的運動,客家族田的積累又缺乏必要的社會環境,因而四川的家族組織並不強大,四川客家也概莫能外。
2.四川客家分布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
在地理上看,四川客家缺乏大宗族聚居的村落。同其他省比較,四川農村居住極為分散,很少有相對集中的村莊或寨子。如方誌記載:“川省人家皆零星散處,既非聚族而居,亦無族葬之法”;江安縣農民“散處於山巔水涯,絕無聚族而居者”;簡陽縣“州多山溪水,少平原,居民不成村落”。四川移民社會形成大場鎮、小村落的格局,阻礙了強大村落宗族的形成。
由於客家人入川較晚,而廣大土地被先期入川的湖廣人所插占,客家移民隻好佃耕或傭工為生,後見縫插針,買田置業,因而難以形成大規模聚族而居的現象。四川客家區多數沒有村的概念,多半是單家獨戶,由“院子”或“老屋”構成。如東山客家區洛帶鎮的巫氏大夫第、柏合鎮的鍾家大瓦房、洪河鎮的馮家老屋、十陵鎮的朱家祠、黃土鎮的張家祠堂等。因而總是以某老屋代替某個居民點。如多數地名仍以“某某老屋”、“某某老房子”、“某某祠堂”等命名。
20世紀中期,施堅雅曾經對四川農村的市場作調查,調查區主要涉及四川成都東山客家區。施堅雅認為四川盆地的村落非常小,四川的宗族散落在場鎮和村落之中,“在中國還有一些地方,其中四川盆地是突出的例子,既沒有聚居型村莊,也沒有小市。農民住在分散的或三五成群的農舍中。四川農村中分散的居住單位自行組成了自然群落,每一個都以一座土地廟為中心,可以稱之為‘分散型’村莊”。這種散居宗族被施堅雅稱為“複合宗族”。“在四川,我調查過的地區,林姓客家家族主要集中於以高店子、賴家店和大麵鋪為中心的三個基層市場區域中。然而,每個區域中的林姓家族似乎是單獨組織起來的,在它們各自集鎮的茶館裏有自己的議事機構。因此,我們把基層市場社區視作‘複合宗族’的通常所在地可能要好些。”當然,這些以場鎮為中心的複合宗族並非孤立,而是與其他場鎮的宗族構成一個更大的複合宗族。“高店子市場社區中的廖姓家族,像林姓家族一樣,組成一個複合宗族,在集鎮上設有總部,但廖家認為他們的組織隻是一個更為龐大的複合宗族的分支,這個更大的複合宗族在東南方的中間集鎮大麵鋪上有一所宗祠”。分散的村落勢必影響宗族的發展,因而四川客家缺乏龐大的聚族而居的宗族。
據調查,四川東山客家地區大姓有77姓,其中以張、劉、李、黃、曾、陳、鍾、王、周、吳、何、朱等姓人口較多。東山客家人口在3萬至5萬的有張、劉、李等3姓;2萬至3萬的有陳、曾、鍾等3姓;1萬至2萬的有林、廖、王、周、葉、羅、範等7姓,5000至1萬的有謝、楊、何、白、鄒、吳、朱等7姓;2000至5000的有賴、馮、江、彭、董、袁等姓。這些姓總人口在30萬以上,但分布在各鄉鎮,因而顯得十分分散。如薛氏號稱東山地區大麵鎮客家的巨族大姓,支係單一,民間有“大麵的雪(薛)踩不得”之說,但其總人數也不過1000多人,且分散在各村落。其中新建村150人,新民村100人,五星村200人,飛鶴村300人,新華村160人。客家大姓人口在東山占優勢,但由於支係複雜,且分散在各自然村落,以致形成與姓氏有關的小地名,如張家灣、李家壩、練家溝、賴家店等自然村地名。而東山客家眾多的弱房小姓如龐、練、甘、史、古、許、孫、馬、黎、歐、童、孔、宋、龍、官等家族人數在500以下,甚至不過100人。
四川客家缺乏大族且又散居勢必影響宗族族田的發展規模,因而四川族田規模較大的客家家族並不多,前文所列四川客家族田統計表即為明證。民國以前,東山客家接受正規教育主要還是靠義學和族學,而義學與族學經費主要來源於族田。在東山區,由於族田比例很少,以族田為教育經費來源的宗族學校較少,遠遜色於客家原鄉宗族學校的比例。因此,東山客家接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至少民國前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