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征南漢(2 / 3)

這還隻是劉的政治工作的一麵,他下班後回到家裏就更讓人出其不意。南國萬千佳麗都太平常了,他的愛妃是一位外國美女,出產自神秘古老的波斯。她胖,她黑,她力大無比,與中國的窈窕淑女截然不同,讓劉一見傾心,賜號為“媚豬”。從此媚豬專寵後宮,朝裏的“三公”“三師”等高官也都變成了太監和嬪妃,全國最高的精神領袖則由一位叫“樊胡子”的女巫擔任。這樣,劉才終於感到一切都和諧了,接下來他的願望就隻剩下了一點——讓美好的時光無限延長。

一切就此終止吧,這些世襲的禽獸惡棍!到此時為止,這樣的噩夢已經在嶺南兩廣做了近六十年!此前趙匡胤無論是出兵荊、湖,還是討伐後蜀,都盡量找借口挑毛病,生怕為人詬病,但這次攻打南漢,則完全是吊民伐罪,替天行道,大快人心。

我個人非常相信趙匡胤當時所說的那句話——吾必救此一方黎民!

剩下的問題就是要找到一個合適的主帥了。趙匡胤不再考慮那些威名赫赫的宿將,不久之後他就要再擺一桌酒席,請人喝酒吃飯。那麼就是新人曹彬?不……寬厚的將軍應該留給風雅的敵人。趙匡胤的眼前浮現出了另一個人的影子。

那人步履輕捷,神情英悍,連笑容都像輕刀薄刃一樣銳不可當。趙匡胤相信,這個人一定會把所有的噩夢都還給劉氏禽獸,讓飽受其害的兩廣人民看到,最凶殘的往往就是最可憐的,隻要你能戳破它最外麵的那層硬殼!

趙匡胤親自發掘培養出的第一名將隆重出場——潘美!

一定會有人問,是不是我又寫錯字了,“北宋第一良將”不是曹彬嗎?但請注意,我說的是“第一名將”潘美,其功勳、戰績都遙遙領先於任何人,包括“第一良將”曹彬。而所謂的良將之“良”字,此字可褒可貶,內涵豐富、深有玄機,一切都看人怎麼理解。

潘美,字仲詢,河北大名人也。古之燕趙悲歌之地,是潘美出生之所,即今河北大名縣。他的父親潘璘不過是一個普通軍校,注定要從最底層起步。他胸懷大誌,曾對好朋友王密這樣說——“漢代將終,凶臣肆虐,四海有改卜之兆。大丈夫不以此時立功名、取富貴,碌碌與萬物共盡,可羞也!”

正如大丈夫生於亂世,當提三尺之劍,立不世之功,以升天子之階!

潘美的功名從後周世宗皇帝柴榮的第一仗高平之戰開始,當時沒有準確記錄,但他在戰後以功遷升西上閣門副使,從此他在後周朝野嶄露頭角,並被趙匡胤所識重。

陳橋兵變,潘美敢於一人先回開封,後周滿朝文武聽他一人傳信,就群情慌亂、束手無策,太後帶著小皇帝出宮避難;在宋朝確立以後,潘美又單騎入陝,帶著趙匡胤的政敵袁彥入京覲見。這是其膽。

史書記載,趙匡胤在兵變當天回到開封,進皇宮裏清理柴榮的遺跡時,看到了潘美之仁。

因為當時發現了柴榮的兩個最小的兒子,其中一個是紀王。趙匡胤問怎麼辦,趙普微微一笑,隻回了兩個字——去之(殺)。周圍人紛紛讚同,唯獨潘美以手掐柱,低頭不語。

趙匡胤問:“汝以為不可?”

潘美沉默。

趙匡胤長歎一聲:“唉,即人之位,殺人之子,朕不忍為。”

這時潘美才說:“臣與陛下皆北麵事周世宗,勸陛下殺之,即負世宗;勸陛下不殺,陛下必疑我。”

他把柴榮的一個兒子抱回了家,當作自己的侄子來養。從此,趙匡胤不問,他也絕口不提。這就是潘美的心,他可以追逐名利,爭奪功勳,但絕不會不顧一切,泯滅天良。

下麵是他和曹彬的功勳比較。曹彬平南唐,潘美平南漢,南漢是長途奔襲,客境作戰,是北宋向江南開疆拓土的第一戰,難度遠遠超過平南唐。在南唐之役裏,潘美是曹彬的先鋒,很多仗都是潘美為曹彬打下的,“第一良將”不過是坐享其成。

平定南唐之後,潘美席不暇暖,又披掛為帥,為趙匡胤第三次出征北漢。那時潘美正當全盛之時,戰陣之上銳不可當,眼見成功,後方卻傳來了“燭光斧影”,第三次北征戛然而止。

到了趙光義時期,太原終於被攻破了,潘美是宋朝太原的第一任留守,就此在北疆守邊,和楊業親密合作,屢破遼兵,是漢人當時最強的邊境屏障。

再後來,趙光義雄心壯誌,派潘美與曹彬、崔彥進分率三路大軍向北挺進,去收複燕雲十六州。潘美負責西路,正是這一次出征,發生了他一生中最為人所詬病的那件事——北征失敗,楊業戰死。但請看全局,潘美一路摧枯拉朽,連下寰、朔、雲三州,他進展過快,讓中路主攻的曹彬相形見絀,曹彬就此首鼠兩端,忽進忽退,自亂陣腳,導致了岐溝關大敗。

曹彬敗了,潘美不得不撤退,之後才發生了楊業在陳家穀兵敗無援、力戰殉國的憾事。細究根源,若無曹國華之敗,何來潘美退兵,楊業怎麼會死?潘美就此有愧於心,心中怏怏不樂,幾年之後,就病死在太原。終年六十七歲。

縱觀潘美一生,不愧為一世之雄傑,人中偉丈夫。可恨一個不知名姓的明朝人,寫了一本《楊家府演義》,從此潘美就變成了一個十惡不赦的奸邪之徒,連他的形象都被寫成了張飛和判官合體的臉,一個懷孕母豬的肚子,再套上件深黑色的官袍。而他之所以能呼風喚雨,完全是因為他的女兒是趙光義的西宮娘娘。

天可憐見,潘美的孫女兒是宋真宗的媳婦,是趙光義的兒媳婦啊,二十二歲就死了,死後才追封的“章懷皇後”。

真正有後宮之力的是曹彬才對。

“第一良將”的孫女兒嫁給了宋仁宗,就是那位殺伐決斷、權傾一時的曹皇後,都曾經垂簾聽政過的。再後來還有位更強的外曾孫女,就是那位幫某位砸缸成性的仁兄官複原職的高太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