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的州、府、縣等官就更不用說了,加派的“通判”是他們的克星,名義上是副手,可是動不動就明目張膽地叫囂——我是監郡,朝廷就是派我來監督你的!
看到這裏,應該明白趙匡胤的飯碗也不是那麼好端的吧?但這還沒完,還有那個更重要的“一項注意”——防。
職能部門的製度都設置好了,可是對具體辦事的官員得怎樣控製呢?別忙,在這裏趙匡胤顯示出的才華讓曆代所有帝王都瞠目結舌,望塵莫及。
他來了個官、職、差三分離。
你當了官,不管這個官位有多高,也不等於你就是個什麼人了。那隻是代表你到了什麼級別,可以每個月領多少錢回家。所以很貼切地叫“寄祿官”。而職,也沒什麼實際用處,隻是個榮譽頭銜。隻有你被差遣了,這樣你才真正既有了官,也有了職,又有了權……但是,也別高興,一切都是暫時的,隨時都會有一位仁兄突然走過來,告訴你可以回家歇會兒了,我的差遣來了。
於是你就得讓位,一切從頭開始,再次等待。
除此之外,宋朝還有審官院(考核京朝官)和考課院(考核幕職和地方官),負責官吏的考核,當時稱為磨勘。一年一考,三考為一任。但是要注意,不是考查你有什麼政績,而是查你有什麼過錯。隻要你不犯錯,就能升遷。怎麼樣?明白為什麼宋朝官員都老成持重了吧?
還有禦史台。這可真是個累人的活兒,請注意,一來宋朝的言官不像唐朝,唐朝是直接對皇上說話,給皇上挑錯。可在宋朝,你得背對皇帝,麵向同僚,認準了主攻的方向。而且有各種硬性規定,比如規定每月至少要奏事一次,稱為“月課”。如百日內無糾彈,即罷免降職,或罰“辱台錢”。而隻要敢於奏彈,無論實否,一律有賞!
明白為什麼宋朝的官那麼敢說話,那麼不停地說話了吧?
以上所說,還有更多沒有說到的,以後慢慢來吧,說到了再說。總之一句話,去佩服趙匡胤吧,他的新奇創意無窮無盡,但是隻要緊守這“三大紀律,一項注意”,大約也就能明白他是怎樣摸著石頭過河,DIY他自己的國家了。
但是問題仍然存在,官職定下了,職務分清了,由誰來擔任呢?這時要牢記一點,中國在進入19世紀中葉以前,別管是否一直在叫喊著什麼“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或者什麼“國法無情,人人平等”,其實都是“人治”而非“法治”。
所以,這個“人”要怎樣挑選,就成了當皇帝最頭痛的事。
我們都知道有“科考”這回事,考中了你就有官做,皇帝每三年一次在京城等著你,你所要做的就是十幾年如一日,或者幾十年如一日,把考試內容複習複習再複習(反正就那麼幾本東西),於是官服和銀子(還有美女)就都會從天而降準確地砸中你。
下麵的州、府、縣等官就更不用說了,加派的“通判”是他們的克星,名義上是副手,可是動不動就明目張膽地叫囂——我是監郡,朝廷就是派我來監督你的!
看到這裏,應該明白趙匡胤的飯碗也不是那麼好端的吧?但這還沒完,還有那個更重要的“一項注意”——防。
職能部門的製度都設置好了,可是對具體辦事的官員得怎樣控製呢?別忙,在這裏趙匡胤顯示出的才華讓曆代所有帝王都瞠目結舌,望塵莫及。
他來了個官、職、差三分離。
你當了官,不管這個官位有多高,也不等於你就是個什麼人了。那隻是代表你到了什麼級別,可以每個月領多少錢回家。所以很貼切地叫“寄祿官”。而職,也沒什麼實際用處,隻是個榮譽頭銜。隻有你被差遣了,這樣你才真正既有了官,也有了職,又有了權……但是,也別高興,一切都是暫時的,隨時都會有一位仁兄突然走過來,告訴你可以回家歇會兒了,我的差遣來了。
於是你就得讓位,一切從頭開始,再次等待。
除此之外,宋朝還有審官院(考核京朝官)和考課院(考核幕職和地方官),負責官吏的考核,當時稱為磨勘。一年一考,三考為一任。但是要注意,不是考查你有什麼政績,而是查你有什麼過錯。隻要你不犯錯,就能升遷。怎麼樣?明白為什麼宋朝官員都老成持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