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也是一樣,隻要我們每個人在人生中進步一點點。那麼一年就進步365點,持續這樣做,人生中任何一點點差距都有可能在幾年後差距十萬八千裏。每天一點點,是我們工作所需要的,也是我們一輩子的事情。這就是我們每天的目標。
立即行動,決不拖延
不要老想著不勞而獲,否則會使你一無所獲。
每個人都會做夢。每個人都夢想著自己能夠創業成功,而且,有些人關於自己的創業計劃想得頭頭是道,第一步應該籌集資金,第二步是開辦企業,第三步是搞好經營管理,第四步是在用人方麵一定要知人善任……
可是夢想終歸是夢想,計劃終歸是計劃,而目標終歸是目標,它們都能變為現實,但卻都不是現實。在目標和成功之間,在夢想與現實之間,在計劃和結果之間。需要的是兩個字:行動!
人這種動物是有惰性的,惰性就具體表現在做事拖拖拉拉上麵。做事拖拖拉拉,主要就是指製定成功的計劃不去采取行動,也包括已經認識到自己的缺點而不去改變。而這些都是成功的天敵。
做事情拖拖拉拉,就是指把不愉快或者已經成為負擔的事情推遲到將來再做的行為。更嚴重的是,這樣久了,拖拖拉拉就成了習慣。不管做什麼,如果不拖拖拉拉,他反而不習慣了。所以,如果你是這樣的人,從今天開始。你就應該意識到,做事拖拖拉拉,實際上是在浪費你的生命。所以,如果你隻是活在自己的夢想之中,活在計劃之中,這其實也是在浪費著你寶貴的生命。
對於一個人來說,過去或現在的情況並不重要。將來想要獲得什麼成就才最重要,除非你對未來沒有設想。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真正追求的目標並非是一種安逸的生活狀態,而是朝著目標竭盡全力地努力,這才是一個人的價值真正所在。為了實現目標,百分之百地耗盡自己的生命,是一個人最大的喜悅之一。
台灣塑膠企業首腦王永慶是台灣的巨富之一。他所經營的塑膠、纖維和合板等行業共有十多家分公司,資產總值20多億美元。但是多年以前,王永慶不過是一家米店的小工,家貧如洗。他是如何創業成功的呢?
一次,在美國華盛頓企業學院演講時,王永慶談到了他一生坎坷的經曆。他說:“先天環境的好壞,並不足奇,成功的關鍵完全在於一己之努力。”
15歲時,王永慶小學畢業被迫輟學,一個人背井離鄉,來到台灣南部的一家米店做小工。聰明的他每天在完成送米的工作外,還悄悄地觀察老板怎樣經營米店,學習做生意的本領。第二年,16歲的王永慶請求父親幫他借了200元台幣作本錢,自己在嘉義開了一家小米店。開始經營時困難重重,因為附近的居民都有固定的米店供應,王永慶隻好一家一家去走訪,好不容易才爭取到幾家住戶同意試用他的米。王永慶知道。如果服務質量比不上別人,自己的米店肯定會關門。於是,他全力以赴,在“勤”字上下工夫。他把米中的雜物一粒一粒揀幹淨,有時為了一分錢的利潤寧願深夜冒雨把米送到用戶家中。他的服務態度使用戶非常滿意,主動替他宣傳,介紹新的客戶。接著,王永慶為了改善純粹賣米的困境,自己開設了一個碾米廠。當時他的隔壁也有一個碾米廠,而且條件比他的碾米廠要優越許多。為了同這家碾米廠競爭,他每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業務上終於勝過了那家碾米廠。到了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王永慶已經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商人,但他仍不滿足,仍在全力以赴地奮鬥著。他看到燒堿生產過程中有70%的氯氣棄而不用,為之可惜,就打算廢物利用,於是便籌集了50多萬美元,創建了台灣第一個塑膠公司。
塑膠這一行業對王永慶來說是完全陌生的。當時有一個化學家還譏笑他肯定會破產。王永慶認準了就絕不放棄,他發誓要把塑膠事業辦成功。當時日本生產的塑料糊充斥台灣市場,質量好價格低,台灣生產的塑膠產品很難匹敵。這時候一些股東心灰意冷,紛紛要求退股,台塑麵臨著夭折的危險。但這時候,王永慶毫不退縮,他變賣了自己的所有產業,毅然購買了台塑的所有產權,獨立經營。王永慶分析了台塑公司不景氣的原因,除日本產品的競爭外,還由於台灣地區的需求量極為有限,而“台塑”產品則明顯供過於求。麵對困境,王永慶果斷決定繼續增加生產。他認為大量增產可壓低生產成本及售價,以便吸引更多的島內外客戶。在增加產量的基礎上,王永慶籌集資金70萬美元更新設備,改造生產技術。經過全力以赴、艱苦卓絕的努力,王永慶終於如願以償,達到了增加產量、提高質量、降低售價的目的,逐漸打開了島內外市場。
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後,他看出由於人多事雜,單靠人力來管理控製是不夠的,必須依靠組織的力量來推動,依靠製度的力量來管理。為了使台塑企業合理化經營,王永慶在集團成立了“經營管理委員會”,探討如何改進各公司經營問題以及如何培養和使用人才、實行分層負責製的問題。
王永慶特別強調:“企業的經營者應摒棄一些惰性與雜念,從本身開始,痛下一番心理建設的功夫,踏實地從艱難的、根本的、比較乏味的管理問題著手,逐步引導其企業走向合理化經營的坦途,舍此而外別無他路。”
王永慶的全力以赴終於有了收獲,台塑公司每年營業額超過了10億美元。同時,隨著電腦的逐漸普及,王永慶又同美國惠普科技公司合作創建電腦軟件公司,向信息產業進軍。
台塑公司之所以成為台灣最大的民間綜合性企業,根本原因在於其首腦王永慶不懈的奮鬥與努力,一步也不放鬆。一點也不偷懶。王永慶說:“管理合理化的過程是艱難的、緩慢的,但效果卻是根本的、無限的。要懂得這些道理並不難,問題是人的惰性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引導著追求舒服的、易行的經營方式,又由於惰性使然,在因循苟且之間存在天真的幻想,耽於表麵的功夫,這種心智的障礙比科技的落後更可怕、更無可救藥。”
做事拖拉。總是沉浸在夢想中的人,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要花很多時間思考要做的事情,擔心這個擔心那個,找借口推遲行動。同時,又因為自己沒有完成任務或者沒有改變某個缺點而懊悔。本來,在這段時間裏,他們完全有時間把自己擔心沒有做的事情做完,或者把沒有改正的缺點改正過來。
然而。他們就是不能將自己的計劃轉化為行動。
治療這種疾病的靈丹妙藥就隻能是:立刻采取行動。
如果你因為工作上失誤而煩惱,應采取的行動是:使自己更埋頭努力。專心於把目前的工作做得更好、更完美。
過猶不及,把握分寸
人在社會中,有些時候並不是你能幹就能升官發財,有時候你也會看到那些無德無能的人反倒能青雲直上,出現這樣的現象你常會自問問題到底出在哪裏。其實一個人的成敗往往出在自己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上。尤其在辦公室中,要想贏得尊重,試圖建立一個成功的人際關係網,就一定要記得做事切莫“過分”。
這些“過分”包括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
其一,過分自信:唯我獨尊,任何場合都強力推銷自己。
好表現,懂得證明自己價值的人固然勇氣可嘉,但是,如果你推銷自己的欲望過於強烈,那麼取得的效果肯定適得其反。在與你相處一段時間以後,上司和同事很可能把你當作一個自吹自擂的人而忽視了你的其他長處。實質上,過分自信往往會給人感覺底氣不足,這樣別人對你的印象也就大打折扣了。
其二,過分好強:寧願苦擔重任,不願與人拖拖拉拉去合作。
這一點往往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你有一技之長,又肯埋頭苦幹,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均出類拔萃。但是,如果你的這些工作成效都是在單打獨鬥的前提下取得的,那可不是什麼好事。一個人如果是寧肯埋沒於專業之中,而不願與同事有密切交流,即便是業績遙遙領先,也不可能達到事業的頂峰,至多會為自己贏得一個技術權威的頭銜,至於行政職務上的攀升,恐怕就要無緣了。
其三,過分清醒:老在辦公室裏剖析自己的缺點。適時地剖析自己的缺點,會讓人覺得你這個人很坦誠,有自知之明;但過於清醒,往往會適得其反。
有些人過於輕信了自己的直覺,自我感覺相當良好。對於自身存在的不足經常掛在嘴邊,以此來表白自己有足夠的自知之明,敢於剖析自己。但是,這種“看我有多糟”的姿態往往會讓人覺得你是一個玩世不恭的人,也會讓上司認定你是個“永遠有待完善的人”,這樣的話,你的晉升計劃就可能被一再推遲。更可怕的是,如果有一個上司對你這些頑冥不化的缺點深惡痛絕,就可能因此而把你全盤否定,那樣的話你可就慘了。
其四,過分認真:在大小會議上都擔當“反對派”的角色。如果你是一個天生的“反對派”,一定要設法加以改變,學會強迫自己保持沉默,不要貿然講出你的言論,否則隻會敗壞大家的情緒,使大家對你產生排斥。
在較為民主的工作氛圍中,上司總希望有人對他提出的方案發表意見,即使不時出現反對意見也有肚量照單全收。如果你能在這樣的公司工作,可以說是你的幸運。但要記住,切不可因為你們公司的民主氣氛而肆無忌憚。如果在任何一次會議上,你激烈的反對意見都給大家澎湃的熱情潑了一瓢冷水。那麼,再民主的上司也會把你歸為另類打入冷宮,比如指派你到無聲無息的次要崗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