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要懂得控製自己,更要懂得包容別人(2 / 3)

最佳的辦法,是全數承受了對方的誇獎,卻將功勞歸於整個部門:“多謝過獎,這個計劃得以順利完成,也正是我們部門各位同事通力合作的成果,值得慶祝!”

做出讓步的姿態,對人更有禮,更客氣,千萬不可有倨傲的態度,這樣就可降低別人對你的嫉妒,因為你的高姿態使某些人在自尊方麵獲得了滿足!

因此,當你一朝得意時,你應該注意幾件事:

一、不要凸顯你的得意,以免刺激他人,或是激起本來不嫉妒的人的嫉妒,你若洋洋得意,那麼你的歡欣必然換來苦果!

二、同單位之中有無比我資深、條件比我好的人落在我後麵?因為這些人最有可能對你產生嫉妒。

三、在適當的時候適當地顯露你無傷大雅的短處,例如不善於唱歌等等,好讓嫉妒的人的心中有“畢竟他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幸災樂禍的滿足。

四、與心有嫉妒的人溝通,誠懇地請求他的配合,當然,也要提示、讚揚對方有而你沒有的長處,這樣或多或少可消除他的嫉妒。

五、觀察同事們對你的“得意”在情緒上產生的變化,以便得知誰有可能嫉妒。一般來說,心裏有了嫉妒的人,在言行上都會有些異常,不可能掩飾得毫無痕跡,隻要稍微用心,這種“異常”很容易發現。

簡而言之,遭人嫉妒絕對不是好事,必須以高姿態來化解。但話又說回來,嫉妒別人也不是好事,如果你有了嫉妒之心,又無法加以消除,那麼千萬不要讓它轉變成破壞的力量,因為這種力量會傷人也會傷己,而且嫉妒也會阻礙你的進步。因此,與其嫉妒,不如想辦法追上對方,甚至超越對方。

小不忍則亂大謀

好脾氣是一個人在社交中所能穿著的最佳服飾。因此,做人做事切莫意氣用事,“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我們經常會發現一些平日工作勤懇、業務熟練的人卻難以受到大家的歡迎。他們往往總是自以為是,容不得任何批評建議,常怒氣衝衝,向同事發脾氣,或是為一點小事到處抱怨,罵罵咧咧,或是牢騷滿腹,怪話連篇。學曆高、能力強、經曆多、見識廣,未必能改善一個人的“人緣”境況,他們照樣可能陷入苦悶和孤立。

人與人之間的情緒是會互相感染的,誰都討厭無故傷害別人情緒的人。哪怕他是為了工作,為了“正事”。其實上班也如同演戲。後者演的是角色,與真我不見得相同,而前者要演的也是種種角色,不見得與真我完全一致。好演員能很快“人戲”,並且可以既將戲裏戲外分得很清,又看不出虛偽和矯揉造作。因為他能夠收放自如地執行工作,把自己原來的情緒放在一邊,專心配合領導、同事的工作要求,表現出適當的情緒,從而製造了一個輕鬆、適宜的氣氛,既有利於同事表現合理的情緒,也無疑會令自己受歡迎。

毫無理智地放縱自己的情緒,會傷害別人也會傷害你自己,別人不舒服你也不會舒服。在《水滸傳》裏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卻說宋江聞知李魁被奸人所害,下令軍中,限三日內製辦白旗白甲,三軍掛孝伐吳。次日,帳下兩員末將林衝、武鬆報告魯智深,三日內辦妥白旗白甲有困難,須寬限方可。魯智深大怒,讓武士將二人綁在樹上,各鞭五十,打得二人滿口出血。鞭畢,魯智深手指二人:“到時一定要做完,不然,就殺你二人示眾!”

林衝、武鬆受此刑責,心生仇恨,便於當夜,趁魯智深大醉在床,將其刺殺。

人皆有七情六欲,遇到外界的不良刺激時,難免情緒激動,發火,憤怒。這是人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的生理和心理反應。但這種激動的情緒不可放縱,因為它可能使我們喪失冷靜和理智,使我們不計後果地行事。因此,我們在遇到事情時,在麵對人際矛盾時,要學會克製,學會忍耐,而不要像炮撚子,一點就著。

中國古代作戰時,一方攻城,一方守城。守城的將護城河的吊橋高高吊起,緊閉城門,那攻城的便無可奈何。實在不行,攻城的便在城下百般咒罵,非要惹得那守城的怒火中燒,殺出城來——攻城的就可以乘機獲勝了。兵法上這叫“激將法”。但如果守城的能克製忍耐,對方也就無計可施了。敵我作戰需要有克製忍耐的大將風度,就是日常生活中待人處事也須有克製忍耐的涵養。

克林頓說得好:“與其為爭路而被狗咬,不如讓路給狗。因為即使將狗殺死,也不能治好受傷的傷口。”中國古語也講:“小不忍則亂大謀。”如果你想和對方一樣發怒,你就應想想這種爆發會產生什麼後果。如果發怒必定會損害你的身心健康和利益,那麼你就應該約束自己、克製自己,無論這種自製是如何的吃力。

做人不要太較真

做人是一門大學問,甚至是用畢生精力也未必能看破個中因果。多少自命不凡的人求原競委,試圖領悟到人生真諦,塑造出自己輝煌的人生,然而人生的複雜性使人們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裏洞察到人生的全部內涵。人們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總是局限在事件的啟迪上,比如:做人不能太較真便是其中一理,這正是有人活得輕鬆,有人活得累的症結之所在。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遊戲人生,但也不能太較真,認死理。“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朋”,太認真了,就會對什麼事情都看不慣,一個朋友也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會隔絕開。鏡子看起來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鏡下,就成凹凸不平的山巒;肉眼看得幹淨的東西,拿到顯微鏡下,滿目都是細菌。試想,如果我們“戴”著放大鏡、顯微鏡生活,恐怕連飯都不敢吃了。如果一位把目光集中在別人的缺點上,那麼他在你眼中肯定會變得十惡不赦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與人相處就要互相體諒,經常以“難得糊塗,吃虧是福”自勉,求大同存小異。有度量,能容人,你就會有許多朋友,且左右逢源;相反,“明察秋毫”,眼裏不揉半粒沙子,過分挑剔,容不得人,人家也會躲你遠遠的。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種優秀的品質,就是心胸寬廣,能容人所不能容。他們豁達而不拘小節,從不斤斤計較,糾纏於非原則的瑣事,所以他們才能成大事、立大業,使自己成為不平凡的偉人。

南非的民族鬥士曼德拉,因為領導反對白人種族隔離政策而入獄,白人統治者把他關在荒涼的大西洋小島羅本島上27年。羅本島位於離開普敦西北方向7英裏的桌灣。島上布滿岩石,到處都是海豹和蛇及其他動物。曼德拉被關在總集中營一個“鋅皮房”裏,他每天早晨排隊到采石場,然後被解開腳鐐,下到一個很大的石灰石田地,用尖鎬和鐵鍬挖掘石灰石。有時從冰冷的海水裏撈取海帶。因為曼德拉是要犯,專門看押他的看守就有三人。當1991年曼德拉出獄當選總統以後,他在總統就職典禮上的舉動震驚了世界。

總統就職儀式開始了,曼德拉起身致辭歡迎他的來賓。在介紹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後,他說令他最高興的是當初看守他的3名前獄方人員也能到場。他邀請他們站起身,以便他能介紹給大家。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寬宏的精神,讓南非那些殘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汗顏,也讓所有到場的人肅然起敬。看著年邁的曼德拉緩緩站起身來,恭敬地向3個曾關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場的所有來賓以至整個世界,都靜下來了。

曼德拉後來向朋友們解釋說,自己年輕時性子很急,脾氣暴躁,正是在獄中學會了控製情緒才活了下來。他的牢獄歲月給了他時間與激勵,使他學會了如何處理自己遭遇苦難的痛苦。他說,感恩與寬容經常是源自痛苦與磨難的,必須以極大的毅力來訓練。曼德拉說起獲釋出獄當天的心情:“當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

不過,要真正做到心胸寬廣,也不是簡單的事,需要有良好的修養,需要善解人意,需要從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地考慮和處理問題,多一些體諒和理解,就會多一些寬容。鮑叔牙年輕時就發覺了密友管仲卓越超凡的才智,彼此奠定了篤定的友情。兩個人一起去做買賣,管仲常分3/4的利潤。因為管仲窮困,所以鮑叔牙認為這是應該的。又有一次,管仲為鮑叔牙做了一件事情,反而使鮑叔牙陷入窘境,然而鮑叔牙並沒有怨恨管仲。作戰的時候,管仲常常是躲在後麵,貪生怕死,鮑叔牙不認為是他懦弱,還對別人解釋說那是因為管仲上有老母需要他照料,所以有所顧忌。管仲治國安邦的才能為世人所稱道,但是鮑叔牙坦蕩的胸襟同樣為人們所尊敬。

生活中有很多無關緊要的小事,如果耗費過多的精力在這些瑣事上,肯定能夠會影響重要的大事。如果我們明確了哪些事情可以不認真,可以敷衍了事,我們就能騰出時間和精力,全力以赴認真地去做該做的事,我們成功的機會和希望就會大大增加;與此同時,由於我們變得寬宏大量,人們就會樂於同我們交往,我們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事業的成功伴隨著社交的成功,豈非人生一大幸事乎。

隻鬥誌而不鬥氣

人也是動物,可是人和其他動物不同點之一便是:人會“鬥氣”,其他動物雖然也會相鬥,但不會鬥氣。為什麼呢?

因為動物都很現實,它們相互爭鬥,隻是求生存、求繁衍而已。而人是感情動物,也是文化動物,麵子、自尊、身份、地位,這些東西一旦受到傷害,就會作出反擊。說來這也是人之常情。可是一旦反應過度,就有可能激化矛盾,使衝突越演越烈,從而傷害到現實利益,這就叫“鬥氣”,是很不值得的。

朋友間意見不合而吵架,兩人都很生氣,誰也不想先開口道歉,結果導致矛盾惡化。這便是“鬥氣”。

A得罪了B,B回頭報複A,A失了顏麵,與B結怨,從此時時鬥,處處鬥,事事鬥!這也是“鬥氣”。

甲公司生產某產品,獨占市場。乙公司也推出類似產品,瓜分了甲公司一半市場,並聲言將擊敗甲公司。甲公司不甘示弱,花大錢打廣告,發誓把市場奪回來!這也是“鬥氣”。

鬥氣是人類很自然的反應,可是鬥氣隻能帶給人一時的滿足,本身並沒什麼建設性,甚至可以說,鬥氣的破壞性大於建設性。原因有很多。如:

(1)鬥氣會喪失掉你應追求的目標。例如夫妻鬥氣會妨礙家庭幸福;兩人鬥氣,會荒廢事業;兩個公司鬥氣,會互相毀滅;兩個國家為鬥氣而打仗會使民不聊生。

(2)鬥氣會使理性失去清明。“氣”是屬於情緒性的,“氣”的存在,使人呈現感性的一麵,但若上升到要“鬥”的程度,往往會做出錯誤甚至後悔莫及的決定。

(3)鬥氣有時是對方的策略。或許他知道你容易動“氣”,所以故意挑逗你,好把你引上歧路,讓你因此毀滅;或許他不知道你是不是容易動“氣”,但激一激你,可以了解你的底細,而他的目的,當然也是為了破壞你,或是毀滅你!

(4)鬥氣會使人格變小,因此而忘了“氣”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事,更廣大的天地。

聰明人鬥“誌”而不鬥“氣”。

“誌”指“誌向”,也就是抱負、理想及對未來的規劃。換句話說,不管別人對你如何,也不管自己心理感受如何,而是堅定地奔赴自己的目標,也不在乎對方是不是跑在你前麵,你隻走你該走的路。

“誌”也指“理性”,也就是說,讓理性來引導,你的每一個作為都經過仔細的思考,絕不衝動,不感情用事。

三國時代,諸葛亮與司馬懿棋逢對手,上演了一場場精彩的對決之戲。諸葛亮雖然多次占據上風,可卻一直沒徹底擊敗司馬懿。

諸葛亮六出祁山時,司馬懿仍然采用堅守不戰的戰術,諸葛亮千方百計,都不能達到目的。於是寫了一封侮辱其懦弱的信,並附送一套女人的衣服,意在激怒對手出城決戰。

魏軍將士見主帥受辱,十分憤怒,紛紛要求與蜀軍決戰,假使司馬懿不能忍一時之氣,貿然決戰,就可能給諸葛亮以可乘之機,從而導致失敗。可是,司馬懿並沒有上當,他坦然接受了這一“禮物”,以酒宴招待使者。從使者口中,了解到諸葛亮日常的工作和休息情況,並斷定其必不能持久。諸葛亮接到回複後,也不得不感慨:最了解他的人,正是司馬懿。果然,不久後,諸葛亮就因積勞成疾病逝於軍中。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而他的對手司馬懿卻以超人的堅韌和度量,成了最後的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