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這樣一則例子:一個嫉妒的人寫了一封諷刺信給海明威,信上說:“我知道你現在是一字千金,現附上一美元,請你寄個樣品來給我看看。”海明威收下錢,回答一個字——謝!海明威完全識破對方的刁難、侮辱人的行為,但他根本不將此放在眼裏,他就照他人的刁難要求辦,結果也真搞的那人難下台。
聲東擊西,商不厭詐
聲東擊西,是忽東忽西、即打即離、製造假象,引誘敵人做出錯誤判斷,然後乘機殲敵的策略。為使敵方的指揮發生混亂,必須采用靈活敏動的行動,本不打算進攻甲地,卻佯裝進攻;本來決定進攻乙地,卻不顯出任何進攻的跡象。似可為而不為,似不可為而為之,敵方就無法推知己方意圖,被假象迷惑,做出錯誤判斷。
曾國藩練兵時,每天午飯後總是邀幕僚們下圍棋。一天,忽然有一個人向他告密,說某統領要叛變了。告密人就是這個統領的部下。曾國藩大怒,立即命令手下將告密者殺了示眾。一會兒,被告密要叛變的統領前來給曾國藩謝恩。曾國藩臉色一變,陰沉臉,命令左右馬上將統領斬首。幕僚們都不知為什麼,曾國藩笑著說:“這就不是你們所能明白的了。”說罷,命令把統領斬首了。他又對幕僚們說:“告密者說的是真實的,我如果不殺他,這位統領知道自己被告發了,勢必立刻叛變,由於我殺了告密的人,就把統領騙來了”。
蒙蔽別人最關鍵的在於掩飾自己的真實意圖和目的。不能讓人發現,更不能讓人預見,所以詐者蒙蔽他人時,常玩的把戲便是聲東擊西。假裝瞄準一個目標煞有介事地佯攻一番,其實暗自瞅準別人不留心的靶子,然後伺機施以致命打擊。有時他似乎不經意間流露出自己的心思,實際上是在騙取他人的注意和信賴,目的在於突然發難而出奇製勝。
在戰術方麵,孫子的中心觀念是:“兵者,詭道也。”他主張兵不厭詐,戰爭之前一定要隱密自己的實力,造成敵人錯誤的估計,然後“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他點出心理作戰的要訣:要避開敵人的銳氣而攻其暮氣,擾亂敵人軍心,使敵人疲於奔命,然後以逸待勞乘虛而入,即是所謂避實擊虛的策略運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希特勒當局為了閃電式襲擊法國的軍事行動,先采取了一係列的公開言行來麻痹盟軍首腦,然後再采取真實的行動而達到目的。他們先後29次向前線部隊發出通電,決定向法國開戰的時間,同時他們又通過各種途徑——記者、外交、間諜等讓盟軍指揮總部知道這一重要情報。第一次盟軍首腦們得知這一假情報後信以為真,忙亂了一陣子,做好了應戰的部署。但後來不見德軍的任何行動。第二次得到情報後又是如此,久而久之竟謊報了29次之多。這種假情報造成的虛張聲勢使盟軍首腦們先是一陣緊張,急忙部署應戰準備,後來聽到情報是付之一笑,最後就是厭惡反感,造成了自然勢態,對德軍的虛張聲勢習以為常。這讓英法盟軍在心理上產生了鬆懈,在行動上無所準備。當德國軍部最後一次向前線的部隊正式拍發電報,調動軍隊向法國進攻時,英法盟軍當局仍然覺得又是一次“神經戰”,哪知道這是一次正式的進軍號令,希特勒軍隊一舉突破盟軍防線,攻陷了法國,使英法盟軍受到了重創。
這個例子有一個特點是“示假隱真”,就是它做到了假的自然,真的出奇。這便是在公開的正常活動中,隱藏著非常秘密的計謀,但決不能和正常活動相互排斥、對立,而是要順其自然,使對方習以為常,不造作勉強,等候時機出擊才能達到預定的目的。
兵不厭詐,作為戰爭中的一個重要的戰略思想和戰術原則,確實算得上是一種高明策略。而“詐”在心理學上就是製造錯覺,通過假象混淆視聽,擾亂敵方的心智,以迷惑敵人,使其上當受騙,鬆懈對自己的防備,抓住有利時機,從而達到自己克敵製勝的目的。
做人做事時,雖然需要采取必要的智慧和技巧,但是“詐”術要盡量少用,人生總是以誠為本的,除非不得已。“詐”術隻適合麵對敵人,而不是生活中的人,很多時候,“詐”術絕不是生活的本質。確切的說,“兵不厭詐”更適合軍事領域,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為人之常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則是一種境界。
蒙蔽別人絕非奸邪之人的專利,它亦可用於達成好事善舉。例如在人際交往中,人們都是懷著一定的目的展開交際活動的,或者為了尋求友誼,加深感情;或者為了交流切磋,互通信息;或者為了尋求合作,獲得利益;或者為了求得幫助,擺脫困境。一般情況,交際雙方有了明確的交際目的,便於雙方的互惠互動,可以互相呼應。但有時,交際目的過於顯露,反而會有礙合作,不利於交際目的實現。這就需要隱蔽交際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