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美國引發次貸款危機開始在全球蔓延。從美國到世界,從泡沫經濟到實體經濟,其實,每次危機的背後都是一個亙古不變的原因,那就是——資本家為獲得巨額利潤,而不惜以各種手段編製各種圈套,東窗事發,最後危機。這次危機是由美國的次貸款危機引發的。次貸款就是金融機構將錢借給那些信譽度很低或者是收入不高的貸款人。簡而言之就是,沒有品的人(信譽度低的人)或者是窮人(收入不高的人)也可以有錢幹事。在此我們需要了解一下美國的經濟,那就是房市與車市,這兩個角色與美國經濟當中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其次就是美國將實體經濟虛擬化,虛擬經濟泡沫化。因為,泡沫是可以變大的,就是資本家可以將泡沫吹大,大到足以讓他獲得暴利。由於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上層生活的渴望,導致了大家對房子對車的需求。平常的貸款者有借有還,再借不難。或者是高收入還得起。買什麼東西如房子、車子,他也就無所謂了。但是,那種低誠信的人還有窮人可就不是那麼幸運了。就如《安娜·卡列尼娜》當中所說的:所有幸福的人都是一樣的幸福,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但是,你不能剝奪別人追求幸福的權利啊!不用擔心,有人的地方就有上帝。有人成全他們,如果你付不起首付,別擔心,你可以先付利息;如果你付不起利息,別擔心,可以給你優惠。如此煽情的誘惑,是很難讓人按耐住心底的欲望的。結果,沒有信用的人和窮人也有房有車。房市自然變熱,因為,基本上是人就能買到。車,它跑不了。就像上麵我們所提到的那樣,銀行那不是業績斐然嗎!錢都貸出去了,這麼大的業績當然在這裏對應的是這麼大的利潤。但是,錢不是好賺的。這年頭,地主家都沒有餘糧。賺錢的人(華爾街精英)他也是人才,他不是傻子,他也曉得把錢借給沒品的人與窮人是有很大風險的 。一不小心,那不送羊入虎口。一個詞——風險。找個“朋友”有錢大家賺,有難大家扛。在美國有頭有臉的投資銀行也算說話擲地有聲。如高盛、美林、摩根等。做投資分析也是很在行的,就是靠嘴和智商吃飯,再加上名人效應,這不如魚得水。分析、評估那朵金花值得買進,那雙破鞋必須扔。就是投資誰會賺,注資誰會贏。在錢麵前,喜歡它的人都得拜倒在其石榴裙下,任其舞弄風姿。
這就有許多經濟學家出現——廣告。於是那種低信用及低收入的人群的抵押財產就會成為一種產品債務抵押債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名字很長可是它還是債券。賣出債券讓購買人分擔這種有風險的貸款的風險。由於此時還是很有風險,所以銷售還是有一定的問題。你很難搪塞別人讓他買。這個當然不是難事,分開賣(高風險和低風險),隻是買家不同而已。低風險的那簡單,有錢賺當然暢銷。高風險的就有對衝基金(從低利率銀行貸款然後買風險債券投資)由於貸款利率低,但是獲利利率可是十幾倍,結果很暢銷。CDO已經有人買了。 很賺錢的喲!所以,你別小看這些來自華爾街的精英的高產率——CDS(信用違約交換)的出現那可是天空放紫,羨煞旁人。錢嗎!誰不愛。一個字——買。這麼有風險的東西,保險公司自然是少不了的。因為,保險公司就是替別人分擔風險的。不過你得交保費。沒事你收錢,有事,自然得你擦屁股。由於利潤的豐厚CDS很吃香,賣得很火。這麼賺錢的東西,自然大放異光。就有一種基金它投資CDS。
所以,隻有一個結果賣得很火啊!但是,最初貸款人的擔保資金是固定的是不變的。一切的一切都建立在違約率很低的情況以及銀行利率很低的情況之下。這兩者是相互聯係的。但是,在2001到2006年之間銀行利率不停地上升由1%上升到5%之多。這下不妙了,有許多小朋友連利息都還不起,那好我把我壓得東西給你銀行吧!這不有很多人違約?那自然是要付違約金的。保險公司賠,投資銀行賠,當然銀行也賠。賠不起,那好你倒閉吧!不倒閉,你得有人給你錢救你。這個人肯定是國家。你想暴利之後對應這就是暴風險,不是說賠就賠得起的,違約多少錢就陪多少錢。美國再有錢也賠不起所有,那好你就讓他倒閉吧。房市是在泡沫經濟之下賺錢的,那好現在泡沫經濟破碎。車市是在次貸款之下繁榮(不給錢就賣車),沒錢了,救不救?不救——倒閉,救——國家給錢,給不起,太多。銀行也遵循這個原理。不救得的話,隻有倒閉,之後工人下崗,之後大家失業。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出現惡化跡象,引起美國股市劇烈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