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這一生是否成功,不在你做哪一類的工作,而在你是否肯認真的把自己發動起來,花力氣和功夫去工作。
——羅蘭
我寧可高尚地蒙受損失,也不願卑鄙地去獲取。
——\[古羅馬\]西魯斯
舍得之間
有得便有失,有失便有得。你要想得到,首先要敢於失去,對待得失不要太在乎。所以,智慧的人看得失,不被眼前的蠅頭小利所迷惑,而是要看到長遠,要學會選擇,要善於放棄。
我們發現,在得與失的關口最能考查一個人的人生智慧。按照常理,一旦觸及得與失的關口,還是有人跳不出這個怪圈,他們麵對取舍的時候,總是猶豫不決,總是擔心邁出的這一步走空。說穿了,就是心裏頭想法太多。
有一個故事:
一個年輕人出遠門,他帶上帳篷、冰鎬、雨傘,和好多好多的食物,滿滿的一大包東西。每天背上它往前趕路累得氣喘籲籲,一天下來不過幾十裏路。有一天,他看到前麵的一個老人健步如飛,就大聲地喊著上前請教:“為什麼我走不快,走不遠呢?”老人看了看他的行裝,告訴他說:“你背的東西太多了。你應該每天都計劃出要走到什麼地方,然後按照路程的需要,再決定你這一天拿上什麼。這樣,你的包袱就會卸下許多,自然會走得從容穩健了。”年輕人點點頭,把自己的行裝減少了三分之二,果然大有成效。
現在就有很多人在背著包袱趕路。比如說,有人想走出去開拓個經營點,又擔心萬一失敗,別人會不會小看我,顧慮重重,坐失良機。也有人幹著工作屁股沒坐熱乎呢,一門心思削尖了腦袋算計著當經理。一個人目的性太強,活著肯定很累,也不容易成功。
古人言:“人算不如天算。”說起來,這得失還真是個有點兒微妙的無法預測的奧秘,因為它始終是一個變化的、曲折的動態過程。所以,智慧的人看得失,不被眼前的蠅頭小利所迷惑,而是要看到長遠,要學會選擇,要善於放棄。
什麼是“得”,什麼叫“失”,智慧的人首先從放棄中看到了價值。有時候得與失的選擇,真的很艱難,也很痛苦。可是,一個敢於舍棄的人,才是最堅強、最有可能成功的人。否則遇見事情前怕狼後怕虎,這邊也想得到,那邊也不肯失去——不敢承擔風險,隻想舒舒服服地得到,結果到頭來還不是什麼都失去了嗎?所以要我說,你要想得到,首先要敢於失去。“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古人尚且懂得這樣辯證地看問題,我們今天的年輕人難道不應該進步許多嗎?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很多年前,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深夜,有一家旅店的服務生正準備關門。這時候走進來一對老年夫婦,他們正為找不到住處而發愁。不巧的是,這家旅店也沒有床位了。可是看到客人又冷又乏的樣子,年輕人不忍心將他們拒之門外,於是將自己的鋪位讓給他們住下,年輕人則在大廳睡了一宿地鋪。第二天早上,客人堅持按房價支付給他個人房費。他拒絕了,他說:“我隻是把自己的房間借給你們住,這不屬於營業範疇。”
那對夫婦臨走時交口稱讚地對年輕人說:“好樣的,你有足夠的能力來當一家大酒店老板。”
幾年之後,年輕人突然收到一封寄自紐約的信件,信正是出自那對夫婦之手,隨信還附有一張前往紐約的機票。這對夫婦在信中告訴他:他們專門為年輕人在紐約建造了一家大酒店,邀請他經營管理。年輕人因為沒有計較一夜房費的得失,舉手之勞,便獲得了一個夢寐以求的成功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