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北朝至盛唐的200年間,有一個大家庭出了四個名垂青史的人物:顏之推、顏師古、顏杲卿、顏真卿。除此之外,這個家庭的其他人物也自傳家學、居官清廉,都是能濟時益世的人,這其中包括名列十八學士中的顏相時。
顏氏門中英才輩出,長盛不衰,和一個人有關,和一本書有關。此人便是顏之推,此書便是顏之推所著的《顏氏家訓》。
顏之推生於公元529年,其父為梁代湘東王蕭繹的鎮西府谘議參軍。顏家也是個詩禮傳家的家庭,“世善周官、左氏之學”。顏之推“早傳家業”,博覽群書,12歲時就參加了蕭繹親自講莊老的講筵。19歲時出仕,為湘東王蕭繹常侍,在隨後的侯景之亂中曾被俘虜。蕭繹擊敗侯景後即位,為梁元帝,顏之推任散騎常侍。西魏派軍南侵,攻下江陵,梁元帝被殺,顏之推輾轉奔竄北齊。在北齊曆任平原太守、黃門侍郎。後來又仕周、隋。
顏之推晚年“整齊門內,提撕子孫”,致力於用儒家思想教育子孫。為此,他依據儒家思想,結合自身的經曆,撰寫了《顏氏家訓》,從立身處世、道德文章等各個方麵闡述了儒家做人原則。顏之推對南朝士大夫“熏衣剃麵、傅粉施朱”的生活方式給予了批判,要求自己的子孫顏之推撰《顏氏家訓》能“有益於物”,對社會有所貢獻。顏之推學問淵博,閱曆深廣,“生於亂世,長於戎馬,流離播越,聞見多矣。”他寫的《顏氏家訓》並不是空洞的教條,而是處處都有自身的切實體驗,有實質內容,很實用。《顏氏家訓》風格平易而風趣,藝術性很高,也是文學史上的散文名篇。
《顏氏家訓》在當時就獲得了士大夫的好評,到後來影響越來越大,成為曆代教育子孫的寶典。顏氏子孫的優良表現也在體現著《顏氏家訓》的教育成果。
顏之推有三個兒子,長子顏思魯,以學業著稱,曾任李世民秦王府記室參軍。次子顏楚遭遇極慘,隋末大亂,一些喪心病狂的暴徒也乘亂劫掠。小吏朱粲糾集亡命,劫掠荊州,所過之處,幾無餘類。朱粲有眾20萬,在江淮之間剽掠無常,殺到一處,糧食吃完後又殺往別處,有時無糧就殺人為食。當時顏楚被貶南陽,朱粲以他為賓客,後來無食,顏楚全家竟被滅絕人性的朱粲吃掉。朱粲後降王世充,李世民取洛陽後將罪大惡極的朱粲斬於洛水之上。
顏之推的第三子顏遊秦,武德年間任廉州刺史,當時戰亂初平,秩序未複,顏遊秦撫恤境內,與民生息,提倡敬讓,推行風化。老百姓傳誦一道歌謠來稱讚他:“廉州顏有道,性行同莊、老。愛人如赤子,不殺非時草。”李淵曾寫信勉勵他。他還著有《漢書決疑》二十卷。後來顏師古注《漢書》,多取其義。
顏思魯的兒子顏師古也繼承了家傳學問,善寫文章,尤精訓詁。隋仁壽年間,顏師古被推薦任安養尉,楊素見他年輕體弱,問:“安養縣劇,何以克當?”顏師古回答:“割雞焉用牛刀。”讓楊素感到十分驚奇。顏師古到任後果然能幹,處事清平,口碑甚好。當時薛道衡任襄州總管,很賞識顏師古的文才,兩人常討論文章,關係十分密切。後來薛道衡被殺,顏師古被免職,回到長安,十年未得再當官。顏師古家貧,以教書為業。
李淵在太原起兵,揮師入關中,顏師古到長春宮去拜見,李淵封他為朝散大夫。李淵攻下西京後,任命顏師古為敦煌公府文學,為李世民效力。但時間不長又轉為起居舍人,再升為中書舍人,到了李淵身邊專掌機密。當時,軍事、政事都很繁忙,所有的命令、文書都由顏師古來起草。顏師古不但文才好,在政治方麵也很精通,奏書之規範,條理之清楚,無人能及。李世民即位後,提拔顏師古為中書侍郎,副宰相一級的人物。後丁母憂去職,服滿後又起複原職。一年後不知道犯了點什麼錯誤,又給免職了。
唐太宗重視經籍和史書的整理工作,有感於經籍年代久遠,文字錯訛,於貞觀四年,詔令顏師古在秘書省考定《五經》。顏師古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太宗又令房玄齡召集了多位儒家學者進行集體審閱,各位學者因為師承不同,對顏師古考定的《五經》非難較多,顏師古引用晉、宋以來的古本進行解答,根據充分,解釋詳明,學者們無不歎服。唐太宗十分高興,賜給顏師古帛五百匹,加授通直散騎常侍,將他考定的《五經》頒布天下。之後,唐太宗又覺得《五經》的解釋比較混亂,令顏師古與孔穎達等人撰定《五經》疏義,名為《五經正義》,交給國子監試用。
貞觀七年,顏師古官任秘書少監,專門負責古籍刊正工作,所有的奇書難字,眾人都弄不明白的,顏師古都能解釋得清清楚楚。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顏師古也犯過錯誤。當時,朝中有一股良好的風氣,朝臣競相推薦後進人才,從事各項工作,其中包括文字整理、書籍校勘工作。顏師古對這些人不公平,對出身寒微的人有所壓抑,對出身高貴的人事事優先,連富商大賈也弄了進來。輿論認為他肯定收受了賄賂。因此,他被貶為郴州刺史。臨行前,唐太宗對他說:“卿之學識,良有可稱,但事親居官,未為清論所許。今日此授,卿自取之。朕以向日任使,不忍遐棄,宜深自誡勵也。”唐太宗惜才重情,又撤銷了對顏師古的處分,隻是口頭警告一下,還讓他作秘書少監。
顏師古受了批評,十分沮喪,他自負其才,又早在武德年間就是近臣了,幹得活也多,受的批評也不少,很灰心喪氣。於是,他閉門謝客,一頭紮入故紙堆中,每日裏葛巾野服,遊園賞景,搜集古書、古器和古跡,沉溺其中不能自拔。隨後他又奉命與他人合作,撰定《五禮》,貞觀十一年,禮成,進爵一級。太子承乾又讓顏師古注《漢書》,顏師古解釋詳明,受到學者們的高度稱讚。承乾將此書獻給唐太宗,太宗命令收藏在國家圖書館,並賜物二百段、良馬一匹,以嘉獎顏師古。
顏師古在書籍校勘、文字訓詁上獨步天下,但在政治上卻平常。貞觀四年,李靖擊敗突厥,降眾數十萬。如何處理這些降者,朝臣爭議不休。有人認為應該遷往河南,散居州縣,教之耕織,化為農民。顏師古認為應置之河北、分立酋長,領其部落。又有人認為應分其土地,折其部落,使之易製。最後,唐太宗采用了溫彥博的建議,從靈州至幽州一線,設立了順、化、長四州都督府和定襄、雲中都督府,統領這些降眾。唐太宗在貞觀五年令群臣議封建之事,魏徵、李百藥反對封建,認為會削弱中央政權,藩王們也容易恣驕害民。顏師古出了個折衷的主意:“不若分王宗子,勿令過大,間以州縣,雜錯而居,互相維持,使各守其境,協辦同心,足扶親室;為置官僚,皆省司選用,法令之外,不得擅作威刑,朝貢禮儀,具為條式,一定此製,萬代無虞。”唐太宗基本采取了顏師古的建議,但實踐證明,還是魏徵、李百藥的主張正確。
貞觀十五年,唐太宗想到泰山封禪,令大臣和學者詳定儀注,又以韋挺和令狐德為封禪使,考察禮儀。當時眾人對這一套儀注意見很大,顏師古報告說:“臣撰定《封禪儀注書》在十一年春,於時諸儒參詳,以為適中。”太宗又令大臣們定其可否,多數人同意顏師古的意見。但後來封禪一事擱淺,這禮儀也就用不著了。
顏師古隨後升遷為秘書監、弘文館學士。貞觀十九年,唐太宗親征高麗,顏師古隨行,在途中病逝,終年65歲。
顏師古一生著述60卷,他所注的《漢書》和《急就章》廣為流傳。永徽三年,顏師古之子還把顏師古寫的《匡謬正俗》八卷獻給高宗,高宗令收入圖書館,賜帛五十匹以示嘉獎。
顏師古的弟弟顏相時也有學問、有文才,為秦王府文學館十八學士之一。顏相時之所以能入選文學館,除了他自身的才能以外,還和顏師古當時的地位有關。顏師古曾作過敦煌公府文學,和李世民有過一段淵源,後來在李淵身邊任起居舍人和中書舍人,是皇上的近臣,有什麼動向知道得一清二楚,相機插句話也能起些作用。當時李建成、李世民爭相在朝臣中爭取支持者,李世民不會放棄這個現成的關係戶的。
顏師古到底有沒有幫李世民說話,不得而知,但他是有這個條件和資格的。武德九年六月三日,李世民已定下除掉李建成之計,李淵召他,他乘機告李建成、李元吉與尹德妃、張婕妤淫亂之事,又說他倆要設計殺他。李淵將信將疑,令兄弟三人次日早朝,由他和眾朝臣公斷是非。六月四日晨,李淵找的調查委員會成員裴寂、蕭、陳叔達、封德彝、宇文士及、竇埏、顏師古都來了,正在泛舟遊玩,傳來了兵變的消息,李世民自己解決了爭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