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機辯詼諧的蘇世長(2 / 2)

李淵厚待老朋友,所以蘇世長也就無所拘忌,想到就說,輕重也不掂量。有一次突厥進犯蘇世長的老家武功,好多人家都被虜掠一空,李淵還下詔,要到那兒去打獵。蘇世長勸諫說:“突厥初入,大為民害,陛下救恤之道猶未發言,乃於其地又縱畋獵,非但仁育之心有所不足,百姓供頓,將何以堪?”李淵竟然不聽勸阻,隻管去遊獵作樂。

又有一次,李淵帶蘇世長到披香殿喝酒,酒酣耳熱之際,蘇世長故意裝糊塗,對李淵說:“此殿隋煬帝所作耶,是何雕麗之若此也?”李淵說:“卿好諫似直,其心實詐。豈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須設詭疑而言煬帝乎?”蘇世長答道:“臣實不知。但見傾宮、鹿台琉璃之瓦,並非受命帝王愛民節用之所為也,若是陛下作此,誠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常陪侍,見陛下宅宇,才蔽風霜,當此之時,亦以為足。今因隋之侈,民不堪命,數歸有道,而陛下得之,實謂懲其奢淫,不忘儉約。今初有天下,而於隋宮之內,又加雕飾,欲撥其亂,寧可得乎?”唐高祖李淵聽了連連點頭,深表同意。

李淵老覺得蘇世長狡詐,但就是抓不著把柄。實際上,李淵的感覺是對路的,蘇世長最後也露過破綻,出過醜。不過讓蘇世長出洋相的不是皇帝而是人民群眾。李淵派蘇世長去作陝州長史,這位先生說嘴天下無敵,實際工作能力卻差了點,管不住部下,群眾意見大。蘇世長想了個刁買人心的辦法:自我責罰,讓人在大街上用鞭子抽自己。沒想到,執鞭的這位恨蘇世長太狡詐,假戲真做,下手格外地狠,鞭鞭見血。蘇世長痛得受不了,大喊著逃走了,圍觀的人們哄然大笑。

後來,蘇世長擔任天策府軍谘祭酒。李世民開文學館的時候,蘇世長也在十八學士之列,褚亮為十八學士寫讚,對蘇世長的評價比較高:“軍谘諧噱,超然辯悟。正色於庭,匪躬之故。”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後,曾派蘇世長出使突厥。外交辭令是蘇世長的強項,這位大使膽子又大,所以不辱使命,與突厥頡利可汗爭禮,詞色不屈。頡利想用錢財珠寶賄賂他,他還不要,軟硬不吃,頡利拿他沒辦法。這在當時情況下很不容易。因為當時突厥強盛,唐朝兵少,國力未複,突厥經常進入內地虜掠,有幾次還打到京郊。甚至有人給李淵建議說,突厥屢次進犯的原因是長安財寶多,如果能燒了長安遷都避突厥就好了,李淵甚至表示讚同。多虧李世民力挽狂瀾,才沒出大事。武德七年,突厥攻入關中,李世民用疑兵計加反間計迫使突厥退兵;武德九年李世民剛剛即位,突厥又乘唐朝玄武門事變之隙舉國南侵,逼近渭河。李世民與房玄齡等6個人馳抵渭水,與頡利隔河而語,頡利未曾想到這種情況,張皇失措之下退了兵。李世民也因為國力尚弱,不敢追擊。所以,在當時實力懸殊的情況下,蘇世長能夠在外交上不辱使命,還是難能可貴的。

之後蘇世長被任命為巴州刺史。十分可惜的是,他乘坐的船翻了,蘇世長溺水身亡。一位聰明有趣的人物就這樣消失了。

蘇世長的兒子蘇良嗣,繼承了他父親好諫的好習慣,多了一點正直,卻少了許多諧趣,算起來得不償失,高宗在位時,蘇良嗣任周王府司馬,正色匡諫,愛做壞事的周王和左右都怕他,唐高宗卻對他讚賞有加。蘇良嗣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時,高宗派宦官順長江而下,采集奇異之竹,準備移植內苑。宦官們借此勒索船家,欺淩百姓,路過荊州,蘇良嗣把這此些害人蟲都抓起來,並上疏切諫:“遠方求珍異以疲道路,非聖人抑己愛人之道。又小人竊弄威福,以虧皇明。”唐高宗知過能改,勉慰蘇良嗣,並下令把竹子拋入江中。

永淳年間,蘇良嗣任雍州長史。當時關中正鬧饑荒,盜賊猖獗。蘇良嗣執法嚴明,

很快恢複了秩序。武則天稱帝後,蘇良嗣升遷為工部尚書、納言。武則天有時住在洛陽,任命蘇良嗣為西京留守。武則天親自為蘇良嗣餞行,賦詩以贈,十分器重。後來他的仇家犯了事,把他也牽扯進去,武則天還特地保他無罪。蘇良嗣去磕頭謝恩,一拜下去就沒能起來。武則天派人把他抬回家,又派了兩名禦醫去看病。蘇良嗣當天就去世了,終年85歲。武則天為之舉哀,三日不朝。